臺灣100專案介紹
彰化縣芳苑國民小學

芳苑食真味三部曲


米其林二星餐廳態芮的主廚何順凱曾踏上彰化芳苑,將生態飲食觀念帶往校園,他說:「芳苑擁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真正的味道是來自食物,而非食品。」

據此,彰化芳苑國小以「學習來自生活,生活就是學習」的理念,在食育課設計出「食真味三部曲」,讓學生進行生活、自然等跨域學習。課程中,孩子親手種家鄉的作物,從水稻、芝麻到水耕蔬菜,他們快樂收成;接著走進在地產業,理解如何製作花生糖、認識養蚵業,發現學問在民間;最後,穿上「巴迪克」和「奧黛」等東南亞傳統服飾,與新住民媽媽一起介紹故鄉的飲食,與不同文化共融。

種家鄉的味道,品家鄉的文化,嘗家鄉的滋味,透過食真味三部曲,孩子們理解,真正的味道是來自有鹽分的大地,有海風拂過的芳苑味。


專案具體內容:

一、風頭水尾,半農半漁的偏鄉小校
芳苑國小位於彰化縣西南一角,是個半農半漁的村落,300多年前曾是巴布薩族的居住地,因有溪道轉折入海,台語稱灣折為「挖」,因此被稱做「番仔挖」。日治時期因多沙丘,改稱「沙山」,光復後又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名。200年前,因鹿港淤積而成為鹿港的外港,繁盛一時,日治時期禁海政策,海溝也逐漸淤積,加上沙地貧瘠、發展停滯,人口急遽外流。2008年,曾是國光石化預定地。

二、第一部曲—沒有課本的課程

1.種家鄉
在2018年「阿比野菜」的食育課程後,我們進一步思考,該如何讓孩子與土地連結?如何在風土條件不利的芳苑,種出知名的花生、芝麻與水耕蔬菜?我們開始嘗試在校園內的二樓露臺、一樓教室和盆栽種植花生,但因土壤選擇不當和不了解種植的時機導致失敗。而第三次種植,終於通過芳苑冬天風大的考驗,孩子首次收成時,臉上是掩不住的笑容,他們體驗到當花生小農的不易,從地點、種植方式到播種時機的選擇,以及平日的澆灌照顧、昆蟲觀察,處處都是學問。

2.樂水耕
風頭水尾的芳苑冬季風大、土地含鹽,利於發展水耕蔬菜,每年產量占全國一半,但在地的孩子卻鮮少嘗過芳苑的水耕蔬菜,更不了解如何種植。其實,水耕農作的照顧相當簡單,但要在校園內找到合適的種植地點卻不容易。2019年起,我們與二林社區大學合作,有計畫經費,還有前會長洪新有入校教學,承晉爸爸則協助搭建水耕床,師生挽起袖子,從水床清潔、注水、酸鹼調配、養料調配、種苗、澆灌到養料添加,迄今已種下奶油萵苣、綠火焰、紅火焰、綠捲、紅捲、草莓、小番茄,甚至還嘗試了水耕稻,收成後的水耕蔬菜加上在地特產花生、黑芝麻粉及芝麻醬,不僅成為孩子口中清脆爽口的佳餚,他們如今也知道,這就是芳苑好滋味。

3.珍米食
學校的小廚房是米食食育的開端,2019年9月,每周三下午的多元社團課程,就從廚媽的創意米食與廚藝教學開始,透過米披薩、米可樂球丶壽司、紅豆米煎餅、堅果米酥餅、碗粿、蘿蔔糕等一道道由米製成的料理,讓孩子認識米的魅力。接著,孩子們與香田國小合作,開啟校園種稻計畫,大家一起戴上斗笠、拿起鐮刀,走入黃澄澄的二熟稻田,收割生命中的第一把稻穗。

2020年穀雨時,在校園水生池一邊,師生開闢水田,插下秈稻秧苗,水田邊則種下六月感恩謝師宴的食材―芋頭,同時進行水耕稻插秧,施肥、記錄稻苗的成長過程。孩子比較兩種種植方法下,秈稻的生長與結穗的差異,期間遇到秈稻生病,他們便請教農試所的專家。看到結穗時,也不吝分享喜悅。歷經四個月的種植,孩子收割、曬稻,並向校友蔡見來搬來1963年製、塵封已久的阿公級風鼓機,體驗以半機械方式汰選飽滿的稻榖。當孩子發現,全班辛苦花費一節課剝穗的成果,只有一碗飯的稻穀量,真實感受到「粒粒皆辛苦」。

4.敬大地
現代化的分工帶來便利生活,卻也對傳統食物的根源失去珍視之意。芝麻油是芳苑特產,2020年,本校進一步與油籽學堂合作芝麻課程,找來在地芝麻契作農―洪慶德指導孩子種植芝麻,耆老洪永化則擔任牛耕老師。

「早麻不過五日節,晚麻不過七月半。」去年天氣早暖,孩子跟著耆老以牛犁田分田隴,原本安排3月底播種,沒想到天氣突然起風轉涼,不利種子發芽,天氣轉好的4月,孩子遵行古禮,在田頭擺設香案供品祭拜土地公,香煙裊裊中,大夥虔誠地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孩子們在一隴一隴的田裡,分別以人工及播種機進行播種。

五年級的大孩子帶領一年級的弟弟妹妹,一對一分組混齡攜手學習,實際犁田、播種、疏苗,也觀察伴生昆蟲、研究開花、採收、摃麻曝曬,最後以芝麻桿和芝麻進行藝術創作。儘管今年疫情停課,但後續開花的觀察,老師也會到芝麻田,進行線上google meet教學。

三、第二部曲—學問在民間

1.知在地
芳苑的特色產業就在學校附近,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有番挖水耕農場、新建美公司、協豐花生、洪媽媽花生糖、蚵產業(包括牛車伯、海牛學校、海牛驛站、芳苑海牛觀光協會等)及富味鄉公司。參訪在地產業,是食育課程的二部曲。

2017年學校發展在地特色課程時,曾到百年花生油車間的協豐花生,由蔡見來引導孩子了解花生油的傳統製程,在香氣濃郁的花生油香與煙霧瀰漫中,孩子體會到,要煉取一滴油的不易,煉油時的高溫,連在冬日都會流汗,可想而知夏日煉油的景象。一年級的「家鄉好特產」校訂課程,則探訪「洪媽媽花生糖」,老闆洪英仁是學生家長,為孩子們上了堂生動有趣的花生糖製作課。在多元社團課中,孩子也在玉鳳廚媽的教導下,自己做花生糖。

芳苑潮間帶是全國最寬廣、最原始的濕地,潮間帶有5、6公里寬,因此發展的是平掛式養蚵,保存了「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的縣級文化資產。2018年,親師生與社區養蚵達人共同在校園搭建芳苑蚵架裝置藝術,從古早的竹子插蚵養殖、排路青到平掛蚵架養殖等知識,都讓孩子一一理解。

三年級的校訂課程「水耕蔬菜好食在」,到番挖水耕農場體驗學習,認識各種水耕蔬菜和水循環系統,以及如何種植。四年級的「芳苑產業小達人」課程,則導覽家鄉特色。

2020年,孩子開始到油籽學堂參訪,理解芝麻的歷史發展、古早的煉油機器、芝麻的生長和營養,並體驗DIY芝麻醬。而在富味鄉公司,則進一步學習產業知識,了解如何以科技檢驗與跨國經營,開闊學習視野。

2.報達人
孩子是社區的未來,學校則是地方創生的希望基地。探訪在地產業後,課程進一步延伸,讓孩子以影像短片介紹家鄉產業。

2020年9至11月週三下午的多元社團時間,孩子在老師指導下,以分組方式進行採訪寫稿、打燈、攝影及側拍、導演等任務。孩子除了學到許多難得的經驗,學習的動機、努力的態度更強到令老師驚豔,最終影片成品投稿彰化縣「小小記者Fun大競」比賽,榮獲最佳影片及最佳人氣獎,按讚數破千,成為偏鄉孩子甜美的收穫。

四、第三部曲—飄洋過海的媽媽味

本校約有三分之一的新住民孩子,新住民媽媽從中國、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國等地,飄洋過海來到風頭水尾的芳苑,刻苦耐勞地撐起偏鄉家庭。但在台灣傳統家庭文化中,新住民卻代表弱勢的一群,因此,學校除了辦理新住民研習活動,協助新住民媽媽融入台灣文化,也邀請她們入校,穿起母國獨特的服裝和準備拿手的家鄉菜餚,介紹家鄉的文化和語言。

2019年,學校辦理東南亞美食饗宴,孩子穿上「巴迪克」(Batik)和「奧黛」(Áo Dài)等東南亞傳統服飾,與媽媽一起介紹故鄉的飲食文化,藉由活動,給予新住民媽媽展示的舞台,也讓孩子擁有不同文化的滋養,對全校師生更是一堂多元文化學習。

2020年,學校與彰化縣新住民學習中心及漁會合作,將東南亞飲食文化中的香蘭、香茅、薑黃、辣椒、九層塔及南薑等香料植物種在校園,由孩子親自觀察成長樣態,也讓食育課程中的烹飪課,直接運用種植的食材。異國香料在芳苑的土地上,長出別具風味的樣貌。

種家鄉的味道,品家鄉的文化,嘗家鄉的滋味,真正的味道是來自有鹽分的大地,有海風考驗的芳苑味。



成果與效益:

一、成為知鄉愛鄉的芳苑人:
如果知識只是在課本中,如果偏鄉的孩子不曾走入家鄉的生活,不曾親近自己的土地,那他如何理解、認同,甚至關懷?「食真味」的食育課程努力讓孩子長出在地學習的根。

2017年一次課堂調查發現,六年級的孩子有超過一半沒去過海邊,這對住在離海岸線只有不到一公里的人來說,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事,但是隨著課程推行,從特產出發,走向家鄉產業,培養孩子尋找問題、解決問題與口述導覽的能力,如今,孩子可以走入校園與潮間帶,跟人們介紹家鄉的特色與產業,從對家鄉全然無知,蛻變成知土愛鄉的芳苑子弟。

二、為弱勢孩子構築成就的舞台:
課程推行過程中,表現優異的不一定是日常學習優秀的學生,特教生也能展現亮眼的一面,甚至在廚藝檢核比賽「芳苑小廚神」裡,這些孩子打敗許多同學拿下獎項。獲獎的孩子會拿起獎狀,傻笑一整天,或許在大人眼中,這只是一場評量或比賽,但對特教生來說,是難得的肯定與鼓勵,往後的課程中,他們參與熱情的也益發高昂。有天,其中一位特教女學生甚至說:「老師,我以後想要當廚師,我覺得煮飯好好玩喔!」。

或許這些孩子的日常課程學習表現較低落,但在食育課程的實作中,卻散發無可比擬的光輝。或許改變不是一蹴可就,但這樣的成就與樂趣將持續推動著他們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三、新住民多元文化馨芳苑:
多數孩子都對家鄉感到陌生,平日生活範圍就是家裡到學校,假日則是鄰近的城鎮二林,遑論認識新住民媽媽的家鄉。因此,課程以「用嘴巴學習」為引,透過連結飲食,探索不同的東南亞文化,讓孩子逐步認識媽媽家鄉的特色。

為了展現孩子學習的成果與創造新住民媽媽的舞台,課程與彰化縣新住民學習中心及芳苑漁會合作,舉辦新住民饗食天堂、東南亞特色文化活動,讓孩子與母親一同介紹原鄉的美食、服飾、語言與童玩。過程中,親子關係產生變化,孩子以嶄新的眼光和態度學習新住民文化,還代表學校參加中彰投新住民語文競賽母語說故事越南語組、印尼語組,獲得雙特優、東南亞歌曲律動高年級組優等優異成績。同時,新住民孩子與媽媽獲得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的補助,回到多年不曾踏上的家鄉,返國後與全校師生分享。



影響力與擴散性:

食育是學校一至六年級皆有的校訂課程,同時,透過每年辦理東南亞飲食饗宴及生態食育分享會,邀請家長、社區、芳苑鄉公所和圖書館參與,並在校慶及寒暑假作品展中,展現孩子運用花生殼、芝麻梗、芝麻、蚵及文蛤等農廢素材創作出的作品。

所有成果會藉由校際遊學、學校FB粉絲團和媒體報導,分享給縣內外學校、實驗教育團體,以及更多閱聽眾。孩子拍攝的影片,在彰化縣政府教育處的按讚數超過1100,課程相關活動也獲得超過30則的報導。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