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陳怡蓉 / 臺北市內湖高中教師

CLARA’s C School:跨域實踐家,有感學習者!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撼動了世界,也是台灣高中英語課本裡的重要一課。但過往美國的種族歧視與人權議題,看似離學生遙遠,我們可以如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答案是導入from global to local的思維,藉由分組討論、與國外交流等課堂延伸活動,帶領學生思考台灣社會對外籍移工的歧視與偏見。學生用英語和公民科的跨域知識,深入認識在台外籍移工,並直接走進台北車站大廳,與移工對話,最後在學校發起為移工募集冬衣活動。

本案除了成功激起學生對議題的興趣,創造語言、文本與人之間的連結,還培養學生起而實踐、協助移工朋友的行動力,達到多元文化尊重與行動關懷。


專案具體內容:

本創新教案與英語教學延伸活動結合,內容包括兩大英語課程單元:
一、課程進入馬丁路德的演講〈I Have A Dream〉這一課時,我們設計了閱讀反思的素養活動,包括「學生如何能有感體會生活中來自不同種族群體的處境?」「如何尊重多元文化並提出行動實踐?」等兩大核心問題,接著導入From Global to Local的思維,帶領學生在看到國外種族歧視議題時,該如何從在台移工議題切入。做法包含四個層面:

1. 與公民科跨域連結:與公民科老師共同設計活動,進行跨科合作。我們請同學先針對幾項移工在台問題進行探究,例如詢問台灣移工來自哪些國家?各國移工人數有多少人?占多少比例?學生必須查詢移工國籍資料,並運用「圓餅圖」繪製成果;或是探討東南亞移工在台灣所遭遇的挑戰有哪些,並繪製「心智圖」,歸納移工遭遇的挑戰。

「實踐」是重要的課程內涵,學生還要造訪台北車站和鄰近的印尼街,訪談移工後設計問卷,無形中,學生對遠道而來的移工有了深入理解,最後將探究、訪察的成果繪製成英文海報。

藉由與公民科跨域連結,不僅擴大學生的知識背景,也加深學習的深度。

2. 創造語言情境說故事:在教這課的單字片語教學時,設計了「造句運用活動」,讓學生在主題情境下,使用學習到的用法來造句。學生先觀看在台移工的資料與紀錄影片,理解移工處境,接著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撰寫一則在台移工的生活故事。我們會使用Where、Why、What開頭的問題引導,請學生利用課程中的單字片語,融入故事。學生親自寫出在台移工的故事,用語言串連同理、共感,反思議題,不僅能在創造故事的過程中,設身處地思考在台外籍移工的處境,課程也給出一個主題情境,讓學生學習的語言有實際使用機會。對學生來說,他們學到的不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單字,而是與溫度、情感連結的語言脈絡。
3. 與法國夥伴學校跨國交流:長期與我們有課程合作的法國夥伴學校Bellimont Middle School,也在這次課程中,一同針對「移工與移民」議題進行雙方交流。我們蒐集了全班英文海報作品後,以國際郵件空運寄給法國夥伴學校的教師。對方教師也指派法國學生,繪製移工與移民主題相關海報,完成後再將作品寄送台灣,進行成果交換。

收到法國學生繪製的海報後,學生分組研究對方的海報內容,並利用行動載具製作圖表呈現兩國現象差異,藉由海報交流移工狀況,打開國際視野。

4. 跨界合作行動提案:SDGs10的目標是「減少不平等」,也就是力求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我們將〈I Have a Dream〉的課文結合SDGs10,注入人文關懷,從他國例子反思到在台外籍東南亞移工。

學生要先集思廣益,思考一句適合的人權宣導標語,標語必須運用課文講稿中的修辭,再應用到實際情境中,接著用軟體Canva設計海報,並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老師的引導,思考在台外籍移工面臨的各種困境,進而解決提案,最後以Google共編簡報呈現成果。

「One-Forty(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是台灣致力幫助東南亞移工的NGO組織,我們事前便和他們聯絡,彼此取得共識,展開合作。待各組學生完成簡報後,便將作品與提案計畫交由One-Forty評選,結果出來後,表揚獲得肯定的組別與學生。

當學生意識所學能應用在真實社會情境,並證實自己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力量,給予實際支持與協助,課程學習也就跨出了現有界限。學生一面「放眼國際」,一面「反思在地」,真切打破教室與書本的框架和藩籬。

二、教到「Convenience Stores: Where Our Wallets Are Always Open」這一課時,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介紹的超商行銷策略,並擷取單元中的行銷宣傳方法,做為應用。接著導入From Reflection to Action的思維,帶學生從舉辦「為外籍漁工送暖」的活動切入,讓課文融入議題,在學習中加入實際行動的可能。做法包含四個層面:

1. 從句型練習認識外籍漁工:學生上網搜尋漁工的相關資料,再利用課文的句型”The more…, the more….”、“so that…”等,進行「情境」造句。我會從外籍漁工的需求、困境等面向切入,引導”Call for donations”、“Why”、”Purpose”、”How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等議題。藉由提問與句型練習活動,深入探究議題,建構學生對在台外籍漁工的知識架構。

2. 外籍漁工跨域議題探究:運用《城市大教室2.0-北北基探索趣》手冊的主題,融入國際教育元素,帶學生利用班會課的彈性時間,從議題思考進而探究實踐的可能。透過手冊任務,學生認識漁工議題,並從任務進行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反思、回答問題,例如漁工勞動環境的認識、台灣漁工荒的需求、台灣為什麼需要外籍漁工、外籍漁工的困境為何等。此外,還介紹了致力為東南亞漁工服務、有移工解憂雜貨店之稱的「蘇格澳底」,為後續活動鋪陳。城市大教室國際教育結合SDGs資源手冊,深入認識與反思外籍漁工主題。

3. 辦理跨界講座邀請分享:舉辦講座,邀請「蘇格澳底」創辦人林群先生(貓哥)到校與學生們分享他的熱血故事。

貓哥透露,「蘇格澳底」座落於新北市貢寮區澳底漁港附近,為了照顧東南亞新住民,熱血的他打造了一台粉紅行動書車,行動書車會在雨天,在台灣東北角各處巡迴,提供移工東南亞圖書借閱,更替東南亞漁工、看護工募集冬季衣物等物資。透過講座,貓哥不吝向學生分享他的生命歷程,以及為東南亞移工服務的歷程與初衷。

4. 結合課程製作募集海報:結合SDGs10、From Reflection to Action的思維,從課文行銷策略主題延伸,引導學生從「宣傳」面為外籍漁工服務,籌辦冬衣募資活動,並設計海報,為活動宣傳。

由老師提供外籍漁工送暖活動的實施訊息,以及宣傳海報的製作要點,學生展開分組合作,以軟體Canva設計英文海報,海報完成後,直接用做冬衣募集的宣傳。

5. 班級實作募資送暖活動:最後,為了實際協助外籍漁工,學生群起用行動號召全校師生,進行冬衣募集活動。教師利用班會課時間,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募資活動事項,接著再進行分工,一同向全校師生展開冬衣募集,為外籍漁工送暖。

靠著班上學生同心協力合作,以及全校師生的愛心捐贈,很快就募集到超過10箱保暖物品。募資完成後,學生細心整理、分類、裝箱,再親自送往「蘇格澳底」,將寶貴的物資交給貓哥,由貓哥將物資分送給當地有需要的外籍漁工。貓哥透露,漁工們取用物資時,紛紛開心又感謝地說出「謝謝台灣」,這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動不已。教師也在課程結束後,帶領學生寫下反思與心得,做為多元的學習歷程足跡。



成果與效益:

透過一系列跨域、跨國、跨界的英語和班會課程,在課堂上擦出的火花,對師生都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我的課程設計著重從文本議題出發,連結到生活與社會層面的關懷,讓學生對所學有感,完成「有溫度」的學習,並輔以其他要素,例如任務導向與遊戲化的活動,實踐方式則是透過小組討論與合作,引導學生思考與運用訊息的能力,培養團隊人際合作,並藉由彼此激盪,發揮多元的創造力。

此外,語言具有跨界特質,能打開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多元文化素養與理解。透過探索議題,我在教學面加強各種創新的嘗試與合作,包括與外國學校交流,給學生跨文化反思、跨域跨國的學習機會,加強知識的深廣度。也引導學生用創意發展提案,並實際付諸行動。

學生能從打破偏見開始,進而打開學習的更多可能,因為他們每一次的學習,都會在心中種下反思種子,也逐步累積不同能力。對學生來說,每一課的英語課文,都不再是遙遠的文本,而有親自實踐的可能。因為我認為,沒有學習的服務是自大的,沒有服務的學習是自私的。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在此情形下,本案收穫了不少學生的寶貴回饋。在與公民科跨域合作的移工訪談、探索任務中,有學生提到,原先他經過北車,看移工占據了地板,會有厭惡的負面情緒,但在訪談後才明白,原來移工一個月只有一次休假,而他們度過休假的方式,就是到北車大廳與朋友相聚,「那時我心裡很慚愧,也從中了解,原來政府和有些雇主並不重視移工的勞動權益。」

在外籍漁工送暖服務課程後,有學生表示,他從沒想過有一天能參加為外籍移工募集物資的活動,「這次終於有機會可以幫助他們,不是嘴上說說,而是真的付諸實行!」學生也了解,幫助別人並不難,只要願意去做,不論成效如何,對需要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暖心、珍貴的禮物。

透過跨域整合的課程引導,跨出書本與教室框架的多元學習,讓學生主動思考、統整、分析知識,也進一步培養自主、自學的能力,成為主動且富含創造力的終身學習者,做到真正的知識脈絡整合,激發對永續生活的熱情。



影響力與擴散性:

1. 冬衣募集活動後,由於全校師生熱情參與,讓行政端也深受啟發,進而與我聯繫,希望來年可以擴大辦理,發展成全校的特色性活動。
2. 我在個人教學部落格分享移工議題、漁工服務的課程延伸活動後,有鷺江國中的老師來訊,並親自帶領她的學生,前往澳底漁港進行物資服務和探索,讓貓哥相當感動。
3. 我也曾與夥伴自辦研習講座,分享創新課程的做法,吸引百餘位教育現場老師一同交流。
4. 這個課程亦曾多次獲得邀約,在各校研習時,做為國際教育議題分享給與會老師,讓更多老師能一起帶領孩子成為「跨域實踐家,有感學習者」。
5. 台北市教育局亦曾針對此案發布新聞稿,藉由分享,能跨越時空,延續創新課程的火花,讓教育圈善的力量得以循環。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