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應該不一樣

教室的風景可以是什麼模樣?也許大多數人腦中第一浮出的畫面,是老師站在講台上授課、而一群學生台下排排聆聽。但在臺灣,開始有學校顛覆傳統,學生不見得坐在教室裡頭,也不需要填鴨死背,甚至一堂課也不再是單一學科了。這是「教室應該不一樣-主題式教學」計畫期望推動的教育新轉型,讓師生重新找回教與學的樂趣。

打破分科框架 學習更自由

「教室應該不一樣」計畫,是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未來教育中心執行長周慧婷一手推動,初始想法來自女兒在美國教育經驗的啟發。她常常在想,如果我們將教室裡的學習想像成一個櫃子,那一層層夾板就像是「學科框架」,限制著學生的思考能力與知識容量;若大膽拿掉這個隔間,是否空間更大,視野也更開闊?
周慧婷分析,過去的教室,老師站在講台上拚命講,知識是單向傳送;未來,老師必須轉換角色,退到講台下,引導學生自學和思考,「學習的主導權要回到孩子身上。」



主題式教學前進雙北、宜蘭、新竹、彰化70所學校 影響近5,000位學生

所謂「主題式教學法」,是指去除單一科目的框架,針對某一主題設計課程,內容涵蓋各領域知識。例如在「臺灣鐵道」主題中,從鐵道建蓋過程看臺灣歷史沿革;帶學生實際搭火車,光是買火車票、看時刻表就有許多數學運算的知識在裡面;行經各站,可沿途認識每個行政區域劃分、鄉鎮特色、地形分佈;火車行進中,親身體驗慣性定律、加速度的科學原理⋯⋯。
2016及2017年,「教室應該不一樣」先後在雙北市與19所公私立小學合作,推廣為期一週的主題式教學。主題包括:「一艘我的船」、「獨一無二的標誌」、「我是畢卡索」、「我寫故我在」、「跟著音樂去旅行」、「筷藝生活」、「思想起~月琴動手做」、「超級筆一筆」⋯等。幾次的實行成果令人興奮,過程中,老師們獲得新啟發、學生找回自主學習動機,連家長的反應也超乎預期,相信這是有效學習的良好途徑。



2018年至2020年,基金會跨出雙北市,前進宜蘭、新竹、彰化等縣市,將主題式教學做更廣大的拓展。共50多所學校、3000多位學生參與。值得注意的是,開始有多所國中加入此計畫,課程方面除原有主題外,並結合各縣市教學方針,開發STEAM、Coding 及國際教育等共30多套主題課程。

課程設計對了 孩子就會認真學

「加油加油!」「衝啊~擠過去!」「輸了~老師我要再回去加強等一下再來挑戰!」此起彼落的喊叫與笑聲,學生來回奔跑在「補強加工區」與「機器人擂台賽」現場中,這是結合摩擦力、重心原理的「相撲機器人」主題課,在最後一天成果展的壓軸比賽中,一定出現的場景畫面。
這套課程是由WeSchool維創教育所開發,蘇元瑜執行長堅持不讓學生成為「組裝工人」,不給材料包、所有材料都由孩子從生活中尋找,希望學生從「動手做」過程中培養解決生活的能力。去年底「相撲機器人」主題課共於宜蘭三所國中小內執行,分別是興中國中、孝威國小與大進國小。
相較於小學課程彈性大,國中礙於升學壓力,通常執行主題式教學的意願並不高。但興中國中黃琡雅主任分享,這一週對學校與學生來說都是難得的經驗,結合健康、數學、自然、生科、國文與表演的跨領域內容,讓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升。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學生前一天發燒生病請假,但隔天上主題式課程時卻是準時到校參與,可見教學方法對了,孩子對課業展現的積極性也會不同。



孝威國小五年級導師張芳嫺也說,主題式計畫將每一堂課的每一個領域都綜合起來,讓學生感受他們的學習運用並不是單一方面的。她也看見平時對課業不積極的學生,在焊接機器人、設計外觀上卻發揮十足的專注度,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得以發揮,給她很深的教學啟發。


共備課程 老師不再是教學個體戶

幫助學生「適性學習」,讓主題課程彼此有相關性,未來各科老師們不能再只單打獨鬥,需要更多的討論與整合。這次的教學專案進行前,每個學校的老師與行政人員都經過多次討論,共同腦力激盪。以冬山國中的主題「手作光控燈」為例,國文、數學、資訊、藝文、綜合老師自發組成小組,每週利用課後時間定時開會,隨時丟出新的想法討論、調整教案內容、交換授課心得,就是希望能讓各科的教學連結更緊密。
要讓知識更貼近生活,老師角色格外重要。原本他們只要專注自己的科目上,現在卻要與其他科目老師合作,需要比以往有更大的主動性。冬山國中國文老師曹惠能分享,聽到校長想嘗試主題式教學時,剛開始反應是「想拒絕」。她坦言,剛開始會擔心:「我的教學進度該怎麼辦?」,但最後跟著其他科目老師一起討論,加上學生好的反饋,讓她深感為教學投入的努力非常值得。
負責光控燈程式教學的林坤生主任也說,投入主題式課程的事前準備工作非常多,有些甚至是自己不懂的領域,也要開始請教前輩,對於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新學習。



跨領域統整學習 更能發揮創意

跨學科的教學計畫,對老師與家長都是很新的概念。去年11月的蘇澳國小操場,同樣進行了一堂很特別的課。結合陶板與陶藝的校本課程,延伸設計為主題式教學,教師群結合社會、藝術、建築、數學及自然等領域,帶領學生構建磚窯,讓孩子們從攪拌水泥、搭疊磚塊開始,一磚一瓦親手打造一座磚窯。磚窯完成後,就讓學生窯烤自己做的披薩、燒製自己捏的陶笛,從中學習數學課的比例概念、自然課的熱變化、社會課的磚歷史、美術課的藝術創意。


兩個小時就能讓國小生學會如何製作卡通?主題式概念運用在影像傳播上,一樣激發出無限創意的學習火花。來到南澳國小教室裡,牆上正投放著孩子們在「海洋總動員-逐格動畫製作」課程裡學會的動畫影片;影片上,二隻憨態可掬的小海豚分別從教室的桌面上跳躍出來,彷若看著3D電影般令人驚訝,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影片是一群小學五、六年級的小朋友親自製作!
在動畫教室的主題學習週,孩子們結合了自然、國語、再生藝術、表演藝術及動畫製作的綜合知識,理解何為片頭、配樂、旁白,最後各組要討論出一個海洋動物生態故事,再編成劇本。學校打破年級限制,兩個年級的孩子兩兩分組一起上課,老師與孩子們都感到很新鮮。
研發此套教案的共玩創作總監吳彥杰強調,拜現在科技之便,讓孩子學會動畫並不難,因此影視教育應該從小學習,因為影像技巧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科目及生活中。



學習回歸生活 成就與眾不同

強調「素養導向」的108課綱將上路,未來孩子在課堂外的多元學習、以及所學技能如何應用於生活中更顯重要。誠如輔導宜蘭內城國中小執行「我的一艘船」主題課的許家昇老師所說:「從散漫到專注,我們真正把孩子們帶入了生活學習,這個價值並不一定是看見孩子們完成了什麼,而是我們看見教育本身它有一些可能。」
主題式教學,讓教室有了新風景。只要學校、老師願意跨出第一步,「翻轉教育」可以不再只是口號,孩子也不必擔心未來會被AI取代,臺灣的教育將能變得不一樣。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