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林獻升 / 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師

戶外教育創新策略


教室桌上擺了米酒、鳳梨和菜刀。學生小心翼翼的切下鳳梨皮,用塑膠袋裝起來,再放點米酒和砂糖。這不是烹飪課,是一堂與生態有關的公民科學課,現在製作的是昆蟲誘餌。對都會區的學生來說,生態知識大多限於課堂播放的影片,以及實驗室的標本觀察。麗山高中決定推動戶外教育創新策略,企圖培訓學生擔任公民科學志工。

第一步是經由野外觀察課程與採集活動訓練學生感知能力,培養野外生態環境與物種辨識的專業知識,並融入生物多樣性的美感欣賞。透過野外課程,學生能實地體驗各項環境議題的重要性。第二步要將環保行動融入偏鄉服務及公民科學家的志工活動,實際將環境保育與自然生態的知識化作行動,讓學生從被動的吸收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加入地區性生物資源調查,建立生物數位資料庫,連結校園課堂與社會實踐。

專案具體內容:

【公民科學 地球人的重要任務】
近年環境議題成為全球關注重點,促使「公民科學」活動興起。與傳統生態保育活動容易受經費和人力橘線不同,公民科學吸引大量公民志工投入,特別利於長時間及大範圍的觀測活動,較有餘裕處理龐大資料。面對這樣的潮流趨勢,台灣不能自外其中。談到生態環境,麗山高中可說得天獨厚。校園緊鄰台北內湖金面山森林保護區,校內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生物老師時常帶領學生進行「校園導覽」,介紹各種動植物生態。

但這樣還不夠。如果只是聽講,了解「環保很重要」為免太可惜,老師決定以培養學生成為公民科學志工為終極目標,規劃一套動態的彈性學習課程。打破過去環境教育以演講和影片欣賞滿足法定時數的傳統,這套課程把學生帶出教室,透過生態觀察,探索活生生的生命,讓教科書的死板知識與圖片內容,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運用五感體驗蟲鳴鳥叫和花朵芬芳,也切切實實感受台灣的生態危機。

【小小科學家如何養成】
課程的前置作業不能馬虎,教師群與專業生態保育人士進行社群協作,共同設計教學內容,並針對各項專長制定課程,由鳥類研究、昆蟲研究及植物辨識不同專業的老師來規劃課程內容並擔任主講。這一套公民科學課程,分為五大階段:

一、公民科學培訓:
內容包括台灣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生態危機與保育及公民科學家行動。教導生態保育專業知識,教育學生公民科學的重要性,讓學生體認投入公民科學志工活動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服務學習,甚至協助科學家建立台灣生物資料庫,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小小科學家。

二、生態調查訓練:
生態調查方法技術、設備訓練、校園生態調查、生物標本採集訓練、生物標本製作教學以及生物行為觀察訓練。建立一位公民科學家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認識生態調查儀器設備及方法,再讓他們到野外實際演練調查過程,讓高中生也能投入科學研究的行列。

三、野外實察營隊:
規畫二至三日的生態考察營隊,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近野外自然與大地生命。藉由實際的生態考察與標本採集,與在教室所傳授的知識相對應,也培訓學生動手操作的專業技能。考察活動中,讓師生深刻體會台灣生態破壞情形,以提升環境倫理素養及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營造永續校園及綠色學校的全人教育環境。

四、解說志工培訓活動
導覽解說的技巧、生態旅遊與導覽、導覽簡報與解說和生態遊戲與活動。安排博物館參訪或請生態保育解說員進行授課,教導學生如何進行生態解說、解說的技巧與注意事項等。此外,傳授如何設計生態遊戲,培訓學生的解說及互動能力,學會利用遊戲融入生態保育觀念,以利環境教育推廣 。

五、教學成效評鑑活動
實察課程結束後,回到學校整理野外調查採集的數據資料,製作生態調查報告,並設計生態遊戲。結合學校重大活動如校慶和家長座談日等開放校園時間,進行課程學習成果展示,以評量學習成效。

希望學生經過這五個階段、長達一年的假日培訓課程,學習到公民科學調查,以及如何向民眾進行保育解說。期待將來他們能投入社會公益活動,成為生態保育小志工,為台灣的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成果與效益:

【十年磨一劍 完善培訓課程】

自102至103學年度辦理數梯次的野外考察營隊活動,收集未來辦理野外實察形式的環境教育課程相關資訊,成為正式課程前的試行活動。之前生態營隊活動比較偏向帶領學生至自然環境體驗,以老師帶學生學做自然觀察,但學生還是無法從營隊活中學習生態研究的相關技能,活動後也無法繼續為環境保護付出行動力。

幾次活動後,教師團隊從檢討會中逐漸形成共識,改變一次性的營隊活動。104學年度將培訓的課程擴大為五個階段,希望培訓一批「公民科學家」與「保育解說員」。完整的培訓課程從104-107學年度,每一年利用星期假日及寒暑假培訓約20個學生。108課綱實施後,此課程融入彈性學習中變成正式課程。從前導試行課程至正式課程約十年時間,共培訓約100位公民科學志工。

【社會參與 從高中做起】

公民科學家培訓課程核心目標與12年國教目標一致,讓高中學生有「社會參與」和「活用學習」的行動力,負起地球公民的責任,亦協助科學家在自己所就讀高中的生態環境進行生物調查與環境監測。

十年的培訓課程,學習生態調查的知識與技能後,學生利用專題研究課進行深入的主題探究。包括針對學校附近的金面山區進行鳥類、兩棲爬蟲動物及植物等進行生態調查監測,實際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累積長期的生態監測數據,了解全球環境變遷的趨勢與預測未來生態環境的變化,並提供學校政府相關單位的參考,其調查結果陸續出版麗山高中校園生物及生態調查圖鑑。




影響力與擴散性:

自104 學年度起,高二教育旅行便特別安排至偏鄉的國小進行服務學習活動。由於麗山高中以科學教育聞名,會讓學生發揮專長進行「科學教學活動」,教導國小學生從遊戲中認識科學。

105 學年度培訓公民科學家的高一學生動手設計生態遊戲課程,希望藉由遊戲融入環境保護的意識。

106-107學年度的教學旅行則將培訓課程設計的生態遊戲,融入科學教育服務學習活動,帶領約300位高雄地區偏鄉國小學生,從遊戲中體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展現培訓課程成果。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