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國立竹東高中問題解決教師社群

未來人才—問題解決校訂必修課程


未來的世界會變成怎樣?這是個大哉問。但凡看見疫情下的世界新秩序,以及科技帶來的飛速變化,我們都同意,未來的孩子要面對許多連大人都沒有遇過的挑戰。這些課題沒有排在學校課表裡,也不全是教科書裡的知識。那麼,學校又該怎麼教呢?

竹東高中制定一門「與未來接軌」的課程,強調四大程序認知能力: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企圖以嶄新方法解決問題。可以想見,這些能力很難在現有課程中學習。因此校定必修「問題解決」課程便讓學生透過專案實作,學習並應用四大程序性知,嘗試解決自己關心的議題。


專案具體內容:

一、這堂課——滿足青春期大腦需求
課程首要任務是引發興趣。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什麼?研究顯示,此年齡的大腦對同儕期望、地位和報償較敏感,所以特別熱衷挑戰。同時價值觀正在形成,不停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學習如何貢獻社會。

問題解決課程讓學生有選擇議題的自由,並有機會與社會產生對話,做出貢獻。事實證明,學生關心的議題相當多元,從個人出發的親密關係暴力、青少年憂鬱,再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人權益、假新聞和街友現況,以及減塑減碳的環境議題,充分展現社會關懷。

誠然青少年具有滿腔熱血和正義感,但在分析、判斷與執行複雜任務上,仍需脈絡指引。此課程著重提供問題分析與解決的程序性學習,讓學生根據理性評估提出解方,並非不斷嘗試錯誤,從終了解到創新不是天馬行空,而有脈絡可循。

二、這堂課——撞牆又怎樣?掌握「四+六」關鍵密碼
老師認為,沒有專門知識為基礎的問題解決課程,恐怕只剩下體驗。因此課程設計涵蓋四大程序性知識:

● 設計思考:定義使用者,發現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以提出新洞見。
● 系統思考:視覺化呈現問題中各因素間的複雜關係,尋找槓桿點。
● 團隊合作:團體動力學入門,發現自己與他人互動對團隊的影響。
● 專案管理:利用表格檢核人力資源調配的不同模式,提高執行率。

光講專有名詞有點抽象,必須內化在學習歷程與任務中。學生不是學完方法才開始做專案,而是以專案來練習各種工具。不只讓他們充分投入,更具體感受工具對解決問題的幫助。課程規劃六個關鍵單元進行:

1.系統化搜集資料:
提供四種策略尋找更精準的關鍵字,包括「相關主題與問題」、「關注的機關團體」、「有關的專業領域」、「使用不同語言」,教學生針對四面向精準搜集資訊,包含「問題上下游」、「牽涉法規或原理」、「其他國家的方案及優缺點」、「機關團體及推動的方案」,提升搜尋資料能力,擴展對問題的認識,提供分析問題的起點。

2.五個為什麼+世界咖啡館:
「天啊,我今天才發現我連問問題都不會!」這是教室中最常聽見的吶喊,也讓老師聽了最開心。這堂不斷撞牆的課,透過彼此追問五個為什麼,大家開始發現自己的盲點。在世界咖啡館中,以更多視角突破思考框架。系統思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你發現自己問錯問題,面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癥結。

3.快速定向產品方式:
從零開始思考新產品,不僅很難,也很花時間。不妨從這三個面向來思考:

● 不知道:使用者不知道已有有效的產品→針對使用者改變投放重點及推播媒介。
● 做不到:目前解方未考量使用者需求→針對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調整或設計產品。
● 沒想到:解方的方向並未針對主要因素→針對主要因素提出新設計方向與產品。

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沒錯,這是一堂不斷被打臉的課,畢竟多數人用習慣進行歸因,往往忘了先評估現有解方。因此常看學生信心滿滿,卻在老師的一再提問中,發現自己完全想錯方向。這就是要學生帶走的概念:問題沒有改善,常是因為我們找錯原因、用錯力。

4.量化評估指標:
融合自然探究實作,結合科學方法,將問題解決化作行為科學,以數據做決策。即使是解決人的問題,設定量化指標方能更客觀尋找優化方向。雖然對師生來說,要為喜好、方便和有效等找到量化指標很難,但一起苦惱,一起享受突破困境的成就感,就是這堂課的意義。

5.使用者研究:
來到此階段,學生們驚訝原來找到對的人做訪談,可以加快問題解決速度。不只快速擴充對問題的認識,還能瞬間掌握大量資源得到幫助。用行為精確定義使用者,就能從各層面提升產品有效性。如極端使用者是面臨相同問題,卻完全無困擾/非常受困擾的人,他們的訊息可用來找出最直接因素。透過訪談專家,能用大量數據與文獻快速找出各種因素間的可能因果關係。

6.DISC人格分析:
人不是天生會合作,好的合作需要學習。問題解決課程採小組討論,須共同製作產品與測試,因此團隊合作是重點。學期初會進行DISC合作人格測試,讓學生覺察自己與他人的合作風格與需求,並充分了解個人行為會影響團隊成果。


三、這堂課——你別想放空!
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到產品定向,全都由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老師僅提供學習架構與引導。時程安排也很緊湊,小組要依產品類型在2-3週完成製作,再用2週的時間進行校外使用者測試,接著統計量化指標,提出驗證的結果與修正方向。每週100分鐘的課程,老師授課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其餘都是學生討論與實作。因此學生們口耳相傳一句名言:「我們學校的問題解決是一堂完全無法放空的課!」



成果與效益:

一、學生關注議題廣泛,產品多元
小組關心的議題包括環境(減塑減碳、水污染和食物浪費)、健康與安全(醫療資源、睡眠和交通安全)、人際議題(憂鬱症、社交恐懼和霸凌)、人權、時間管理和媒體識讀等,顯示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青少年的知識來源不再只是學校,對社會議題亦展現高度關懷。此外,學生的產品從實體到app,形式多元豐富:

● 公共政策網路平台:行人沒有安全的行走空間、加速超商減塑方案、偏鄉教師加給修改等議題。
● app企劃案:結合遊戲的手機管理app、給高中生的生活減碳app、讓人赴約不會遲到的app、給高中生的時間管理app。
● 網站:親密關係暴力、教導高中生規劃讀書時間、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與策略。
● 實體產品:美麗的環保雨衣

二、從發想到製作,不斷嘗試創新
課程從資料蒐集開始就在改變學生過去的習慣,平常搜集資料大多直接輸入關鍵字,選擇前面幾個結果。然而這次透過不同的關鍵字,了解到想知道答案不是直接把問題丟出,而是要用不同角度去搜尋。蒐集完提問,又有新的困境。有學生說,「原來許多問題都是無效的,問好的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簡單。」一點一滴的過程中,大家學到沒接觸過的領域,包括架設網站、資料整理和團隊溝通。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彙整課程內容、教學媒材與學生成果,成立課程教學平台,供跨校社群參考使用。

二、培訓12位種子教師,帶動校內教師成長。

三、於屏東市大同高中、新北市三民高中、北區探究實作推動中心跨校分享。

四、學生透過議案研究、公民平台倡議,實踐公民社會責任。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