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社團法人I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

muskun kilim imita tu 武陵青少生命共好計畫


muskun kilim imita tu是布農族語,意指「一起尋找我們的……」

台灣的原鄉青少年,往往缺乏生涯探索機會,常見他們國小畢業後就出外打工,國中畢業則直接就業,職業選擇不是軍人、護士就是打零工,總是無法走上自己喜歡的路。對此,社團法人I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在台東武陵部落駐點,與一群布農族孩子共事,致力解決原鄉青少年的生涯發展困境。

透過引入業師和實作活動,Ibu建構一個結合教育、文化與地方創生的共榮系統,帶領孩子發掘多元興趣。孩子在部落舉辦公開活動,不僅應用學習到的技能,還收穫大眾的肯定,看見自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陪伴青年自覺、培力青年實踐、陪同在地啟動,支持孩子在部落長出作夢的能力,是Ibu期待獲得的成果。


專案具體內容:

一、一起Min bunun的開始─身分定位與行動切入點
2016年夏天,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女孩,從台北展開翹家之旅。這個女孩是孔寧,學習路看起來還算順遂,實際上卻跌跌撞撞,於是,她想去個能換種生活狀態的地方,因緣際會下,她來到了Buklavu(台東縣延平鄉武陵村)。

她看見這裡的孩子與自身的共通點――他們都相信生命的美好,期待自己擁有與眾不同的發展,卻因為被社會框架困住而妥協。因此,她創立了「Ibu」,帶著一群同樣對生活有許多疑問的朋友,跟武陵的孩子成為夥伴,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展開前所未見的行動。

在布農族語中,「Min bunun」的意思是「成為人」。進入不同文化的地域,許多人會在還未了解在地,而且沒有同理孩子的需求時,便展開方案。有位漢人老師曾細心提醒團隊:「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在地人。」因此,團隊選擇先與族人對話,從觀察者做起,學習當個在地人,再慢慢發展到被動的陪伴者,甚至能做為主動的社區資源整合者。在深度蹲點與階段性發展的模式下,Ibu的方案大多能符合學生的立即需求,且幾乎少有受到在地文化衝擊,這也奠定了團隊深耕在地與跨領域發展的基礎。

二、為迷茫的生命點燈─原鄉青少年生涯發展的困境
青少年一直是社區中較難掌握的一群,家長沒時間花心思與處在叛逆期的他們溝通,村民也因為常對孩子帶有刻板印象,導致部落對孩子的氛圍是較不包容的。

目前在原鄉地區,專做青少年工作的組織很少,大部分是零星的興趣探索營隊,但主題單一、不實用的技能和無法賺取零用金的模式,讓青少年興致缺缺,更寧願在假期時從事房務、砍草等勞力工作,而非提升個人能力與視野。因此團隊在這幾年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將方案朝讓孩子生活化學習、邁向自立的目標調整,也不斷透過社區活動來重建孩子與社群的關係,進而確認自身在部落中的定位。

三、體制外的創新實驗─資優教育在部落的應用
在修習特教學程期間,團隊就不斷思考,資優教育的發生場域除了在資優班,或許在體制外、每個關於教育的場域,都能運用這種方式及理念。因此,當團隊在建構原鄉兒少生涯教育方案時,首先運用了「個別化輔導計畫(IGP)」進行學生的個案分析,發展出以自我覺察、職涯試探、生命認同等三項核心能力為主軸的原鄉兒少生涯教育模組。其次,整體教學方向則運用「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採用「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先分析課程目標,其次發展對應目標的評量策略,最後是教學事件。課堂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多元評量,一般會訂定專題,發展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任務。引導的過程也融入資優教育的精神、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例如創造力問題解決(CPS)、設計思考等。

1.核心能力指標
2.自我覺察
- 訓練孩子肯定自我,並理解個人的文化優劣勢及成長特質。
- 提升孩子在團體及多元社會中的適應力,加強情緒管控及社交互動能力。
- 建立孩子與他人的信任與安全感,以及面對困境與挫折時的自我修復力。
2.職涯試探
- 提升孩子的思辨層次與深度,學會為自己發聲,並能運用多元學習工具及管道擴展視野。
- 能具備溝通、企劃、設計、財務等職場基本能力,並懂得擴展人脈與連結學習資源。
- 全面、深入認識領域知識及參與專業實作,例如餐飲、音樂,並理解職業適配性與偏好度。
3.生命認同
- 認同個人與族群的身分,並能將文化特質做為生涯發展的優勢。
- 具備生涯目的感,可以找到個人與社會對話的立足點。
- 明確畫出生涯規畫藍圖,並能獲得社群支持。

四、異文化的相知相惜─方案執行架構與內容
1.共學─教育課程培力:武陵青少基地

(1)多元技能課程
安排基礎能力課程或日常興趣學習,例如簡報製作、音樂創作等。

(2)專業領域學習
針對各行各業的職業內容進行了解與實作,像是安排餐飲工作坊課程,學習廚師工作內容和證照考取;舉辦部落音樂人講座,了解如何在音樂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文化。

(3)出走交流參訪
- 帶領孩子參觀策展與工作坊活動,並且實際執行企劃相關內容,例如雜學校策展與工作坊執行。
- 安排交流活動,擴展孩子的視野與對未來的想像,像是與大專院校原青交流;透過公路縱走,進到不同部落與單位學習交流。

2.共融─自身文化傳習
(1)在地文化研究
依據孩子對文化的認識基礎,安排學習相關在地文化課程,並針對有興趣的議題,進行田野調查,並彙整成小型研究,在村內分享。

(2)跨世代文化傳承
安排耆老相關課程、講座與訪問,不定期舉辦傳統技藝工作坊及參與祭典,讓孩子與耆老進行文化傳承與情感連結。

(3)共生─社區事務參與:Buklavu部落巡禮
- 綜合業務實習
- 行政業務處理:青少年依照個人興趣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在籌備過程中,實際操作該領域的工作內容,學習基本行政處理技巧,同時養成進入職場的基本能力。
- 文化田野調查:針對職涯實習的工作內容,結合到孩子自身文化開設相關實習課程,例如認識文化活動結合到定向探訪、田調部落歷史來規劃策展。

3.工作小組會議
(1)青少年主籌:由國中階段青少年主責活動,負責規劃整體企劃、發想活動主題、統籌與領導活動進行。
(2)Ibu陪伴:組織夥伴扮演引導角色、給予學生諮詢,並協助媒合相關資源,例如講師、經費等。
(3)青年共構:青年負責活動其中一部分,給予弟妹建議並協助執行。
(4)家庭協力:家長了解青少年分工任務,並擔任相關活動志工,協助叮嚀孩子完成分內事務,共同學習。
(5)村落請益:舉辦村民請益大會,由青少年報告,廣納大家建議並進行修改,同時邀請其一起參與活動。

4.巡禮執行
這是一場綻放部落力量的活動,由武陵青少年作為主辦單位,而族人們則以多元身分緊密參與其中。活動分成「音樂會」、「文化定向探訪」與「雜市集」三個部分:音樂會給孩子們展現自己的舞台,同時也邀請族人、藝術創作者共襄盛舉;定向探訪則讓孩子練習與大眾對話,設計闖關活動,呈現自己的文化和部落生活;雜市集是讓孩子們與不同組織、攤商一起說自己故事的機會。透過實際執行部落巡禮,將實習與課程的學習,實際展現在自己的文化場域當中,看見職涯與文化的連結性和可能性。

5.共好─生涯網絡建立:武陵青少基地
(1)日常陪伴
- 學業輔導:平日晚上六點至九點,針對當週學校課業進行輔導,於大考前可彈性安排外師複習核心科目。
- 個別陪伴:約下午茶、踏青等活動,定期與孩子個別聚會。在每次會談中,完成孩子的個人階段目標,並追蹤紀錄談話內容。晚上八點後,會追蹤高關懷孩子的身心狀態,如有需求,立即介入陪伴,地點可能是駐點的空間或部落周遭。輔導員將給予相關支持,包含情緒抒發、危機處理等。

(2)生涯諮詢
- 成長指引:透過課程學習紀錄與長期追蹤資料歸納,與孩子討論個人的興趣及未來發展,製作生涯地圖,並給予相關的資源支持。
- 職業轉銜:透過媒合職場業師,協助高關懷個案找到興趣及技能,陪伴有需求及意願的孩子,在真正的職場上自立。

(3)返鄉分享
- 成長座談:讓參與過部落巡禮的青年,回到青少工作小組中,分享自己的經歷與學習,給予跨世代間的交流。
- 傳承參與:讓青年擔任顧問的角色,同時與其共備培力課程。



成果與效益:

Ibu做的事,一直是以人為中心,團隊透過教育課程,達到和孩子共學;藉由在地文化傳習,與部落共融;參與社區事務,則讓團隊與青少、青年甚至村民共生。彼此的攜手,擴大了所有人的生涯網絡,進而促進整體的共好。在這一連串的歷程裡,孩子們能從自我覺察、職涯試探到找回生命認同,最終勾勒出對個人生命的想像與實踐。

一、原鄉生涯教育系統
1.完整建構一個原鄉青少年在地生涯試探系統:系統已經實際開始運作,並持續不斷的測試與修正,目前進行時間已達五年。
2.辦理兩年度部落巡禮實習課程:連續兩年規劃部落巡禮的實習課程,讓原鄉青少年學習,並開設超過五種以上的職業實習課程。
3.開設一個原鄉青少年課輔班:讓青少年在日常放學後,有課輔班可以讀書,同時進行學業輔導、單獨會談、深夜陪伴及生涯諮詢等。
4.開設10場以上的職人講座課程:根據部落巡禮職涯實習進行課程規劃,例如策展人課程、音樂會規劃課程、廚師課程等。
5.開設10場以上的部落文化學習課程:與部落耆老進行文化學習的相關課程,例如篩小米、鋸木、八部合音、布農族的歷史等。
6.帶領青少參與四場以上的大型公開策展活動:包含了雜學校兩場、雜學校工作坊一場、青發暑策展活動一場、青發暑表演分享活動兩場。
7.辦理兩次以上的出走課程:帶領孩子走出部落進行學習,包括北上與大學原青進行一場交流;一場台九線公路縱走課程,走訪五個單位,與部落進行學習。

二、原鄉青少陪伴歷程
1.參與部落實習課程的原鄉青少年已達30人次,持續在部落中進行生涯試探,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2.已經陪伴10位以上部落青少年邁入大學及就業階段,並且持續追蹤,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生涯目標,持續努力。
3.成功連結10位以上的部落青年,一起回到部落,陪伴自己的弟妹學習。
4.成功串連原鄉青少年和青年兩個世代,一起在部落裡成為彼此的支柱。
5.培育兩位原鄉在地青年成為青少年課輔班老師,兩位北漂在地青年成為長期志工,四位第一代青少成為組織夥伴,一起為部落孩子的生涯發展努力。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深耕武陵第五年,培育四位在地青年加入團隊,串聯三個世代一起共事,舉辦兩屆500人次的部落巡禮活動,建立一套可複製的生涯試探模組。

二、藉由在地學習加深與村落的連結,懂得運用現有資源提升社會競爭力,也能夠不忘根本,憑藉自己的文化優勢發光發亮。

三、透過應用特教專業,開啟民族教育的新可能,並設計出具充分能動性的青少年方案,可在不斷與孩子的共構下,持續更新、迭代。

四、整合村落資源,共創最大經濟效益與個別主體性展現,帶動在地的產業活化與創新,更促進新一代青年人力回流。

五、透過觀光活動對外推廣,具不同的公益參與意義,讓大眾對在地議題有更深刻的認識,讓社會進入村落,了解現況,並採取實際行動。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