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財團法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


除了紙筆外,孩子還可以用什麼來表達自己?人人都有想說的故事,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特別適合用故事傳達。倘若能藉著想要說故事的心情,啟動內心學習齒輪,並透過科技工具來完成,是不是一幅很美的學習圖像呢?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就是如此,內容源自Google 設計開發的 CS First 課程,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編修為適合台灣孩子的在地化教材。8個單元、不同主題的活動,以程式作為跨域學習的槓桿,結合故事作家與電腦科學家的視角,鼓勵孩子運用想像力編寫動人故事,以電腦程式表達,培養科技世代的創造力。


專案具體內容:

一、緣起:用程式說一個故事吧!

在108課綱中,學校移除了「生活科技」,改採「資訊科學融入式」的教學,並將國小階段資訊科技的學習列為重大議題,希望將科技學習融入人文生活,電腦科技不再帶給學生艱澀難懂、冰冷的印象,這理念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的初衷很像,因此我們投入這項科技人文領域,將跨域的課程呈現出來,讓孩子可以聰明運用資訊能力解決生活問題,也可以在科技中發展對於人文的關懷。

因此,2020年夏天,我們以Google 設計開發的 CS First 課程內容為主,和Google for Education 進行研究發展,攜手規劃「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專案課程。將0與1的科技腦與充滿創意的故事腦巧妙結合,讓小學高年級以及國中七年級的孩子能探索這充滿趣味的世界,期待孩子能在故事中,得到兼容並蓄的知識能力。

二、一邊創意發想、一邊邏輯思考

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以「角色」「場景」以及「動作」三個重要的元素做為故事創作的主軸,延伸成為不同課程單元,在每個單元中融入了電腦科學和程式的重要觀念,比方說,序列、迴圈、條件判斷、隨機性、函式...等。我們以「探索 - 創作 - 思考」為課程節奏,首先讓孩子觀看一系列解說及操作影片,然後建立程式專案,並引導孩子使用「附加操作」進行改編,運用創意和想法去增減、延伸動作,使專案內的動畫故事變得個人化、能展現獨特性。

如何能說一個好故事?有很多重要的元素,其中「對話」很關鍵,我們教導孩子編寫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例如,不能只有單純提問,觀眾會太無聊,反而,對白節奏具有刻劃角色的功能,以及描述情境的能力,需要精心設計。我們帶領孩子體驗對話裡「表達」和「聆聽」的節奏,像是兩個人在傳接球,必須安排順序,當一個停下來另一個才行動。故事中的順序和程式語言中的序列的觀念,剛好有所呼應,兩者並進學習,不只啟發孩子的右腦也啟發左腦。

乘著科技多元的趨勢,開放性的故事結構更被觀眾喜歡,可以和情境互動,影響故事的結局。因此,我們也教孩子如何訴說一個互動的故事,讓觀眾可以一起參與。在這個單元裡,孩子會討論RPG (角色扮演遊戲)所需要的元素,當角色遇到不同情況、衝突或抉擇時,會導致什麼不同的結果?這些安排需要孩子破框思考,發展出一條以上的故事線。與此同時,我們教導程式結構中「條件判斷」(If...then...else…) 編寫指令的邏輯思維,以致當觀眾下了不同的指令,程式設計就能產生不同的變化,做出因應的行為。因此在互動故事中,觀眾看似見機行事,實為經過故事家有條件的精心設計。

因此,這套課程能讓老師與孩子在故事創作的過程,有系統的邊學邊玩,培養程式的邏輯感,培養出將複雜事物具體化的能力,好將故事內容拆解成不同的元素,並用科學能力表達出來。當孩子同時具備抽象、具象思維,與剖析問題的能力,就更有能力創作出一個精彩動人的故事。

三、使用的教學工具
我們以線上教學為主,非常重視教學的落實與實作,因此搭配以下教學工具:

1.影片:除了手把手的一步步操作教學,也賦予學生任務,每個階段都有機會嘗試不同的想法或進行新的實驗,給予學生安全的試錯空間。孩子要先可以接納犯錯,才可能培養出解決問題、不斷嘗試的創意與勇氣,建立電腦科學家的思維與態度。

2.學習單:搭配教學影片設計的學習單,讓孩子摘要這個單元的重要概念、學習到了什麼,幫助孩子建構準確擷取重點的自學能力。

3.老師的教學計劃:提供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軸目標,以及課堂活動可以關注的地方,讓教與學都能聚焦進行,也因此有評估點來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

4.學生的學習手冊:這是特別為學生製作的輔佐手冊,如果孩子在創作過程遇到了困難,除了老師和影片的引導之外,還可以參閱手冊,以文字吸收的方式,慢慢理解、加以思考。

四、成為教師的後盾
為什麼學習閱讀很重要?因為當孩子學會閱讀,就擁有自學能力,能隨時隨地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學習程式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發現,一旦當孩子懂得編寫邏輯,就能透過程式語言接觸到更豐富的科技事物,並能提升創意思考、邏輯推導及團隊合作等受用無窮的技能,也是面對生活挑戰不可或缺的能力。

科技應用是未來世代的關鍵能力,更是所有教學者的重要任務。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課程設計出來之後,我們非常重視校園推廣,特別將此課程內容以108課綱為基礎,規劃成為適合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的系統化模組,並於2020年10月開始進行前導試教的活動。試教前,我們會先與校長、教務主任以及老師的訪談,了解不同學校目前資訊教育課程的規劃內容方向,以及孩子在不同學科的學習狀況,並共備討論「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該怎麼因地制宜地融入學校的教學中。試教完後,也會請觀課老師給予回饋,持續進行修正。

除了影片、學習單、老師的教學計劃,以及孩子的操作手冊,我們也嘗試走出電腦教室,運用科技工具探索未來教室的學習樣貌。希望透過教學資源以及舉辦師培研習課程,成為教師在教學現場的有力後盾,並藉著彼此的經驗交流,完善課程。從我們現有的基礎上發展,相信教師們得以更精實、更具信心的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之核心素養融入不同領域。也因為不是孤軍奮戰,期待教師將更有心力與時間投入差異化教學,好讓每一個條件不同的孩子,能有機會透過科技工具以及說故事的力量,讓更多元的想法和創意潛能展現出來。



成果與效益:

一、大幅度提升學生學習成就感
2020年10月開始,我們於台中市、嘉義縣,以及雲林縣進行課程試教,共有10所學校、30 位老師和 250 位孩子共同參與「程式x語文」的故事創作,以及50為老師參加師培研習訓練。

從教師們的回饋裡,我們發現:平常學科領域表現較落後的孩子,在此課堂的學習態度變得專注,學習熱忱提高,並有80%以上的同學符合進度的期待。課程任務會讓孩子更有責任感,想要自己克服問題、完成任務目標,而平時內向的孩子也透過科技工具,能夠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另外,學生能夠專注的看影片,透過學習單掌握要點,程度好的孩子更喜歡「附加操作」的功能,紛紛展現勇於挑戰的精神。上完課的孩子們興奮的說:「沒想到我可以做出這樣的影片」、「覺得自己好厲害」、「很有成就感!」

二、成為教師的得力夥伴
我們與 Google for Education 以「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課程作為基礎,2021年四月起,陸續在台灣的北中南東不同縣市,展開一系列的師培研習計畫,提供教師程式跨域教學的示範,並且透過工作坊形式讓老師交流經驗、彼此分享。四月底於宜蘭開啟首次研習後,因應疫情,我們將六月份的花蓮研習轉為線上形式,七月份的新北研習報名意外熱烈,還因而舉辦加映場。

我們的目標是:教師能在研習中累積啟動電腦科學、程式、語文、藝術及音樂等跨域學習的經驗,增強協助學生培養自學、擷取重要資訊,以及帶領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知道如何能鼓勵孩子自在的運用新科技分享、表達想法和創意。希望在2021年結束之前,有160位老師參與研習,能夠在新學期帶領超過 5000位學生開始用程式說故事。

當我們將課程分享出去之後,也獲得各校滿滿的祝福與回饋,成為我們繼續推動的力量。翁子國小校長稱許:「透過影片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老師可以留意個別差異,給予指導及建議,增添更多創意的設定與啟發!」僑仁國小教師表示:「此課程非常符合適性學習。學習較快的孩子可以持續挑戰、從附加操作延伸;學習較慢的學生亦能手把手完成基礎的創作。」拯民國小的老師也肯定:「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而細緻的課程架構,並附有專人引導的自學影片,使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速度前進,人人都有成就感。」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此專案配合108 課綱,以嶄新的視野,將由國際視野研發的Google課程轉為在地化、教學結構模組化,成為適合台灣孩子的電腦科學跨域課程。有科技先驅Google的支持,並透過均一平台的免費資源,無場域和時間限制,孩子依照自己的學習節奏,開始程式的自學;老師亦可參考平台提供的教學資源,與孩子啟動跨域學習。符合趨勢,課程完整,資源齊備,相信此專案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二、經過與許多學校、教師的互動討論、創意激盪,發現「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除了科技結合文學,更蘊含豐厚的多元潛能,能為更多不同領域的共備教學所用。例如,我們與 KIST拯民國小老師共同備課,從台灣布袋戲文化出發,讓學生運用程式語言、故事技巧,為布袋戲角色說一個更吸引人的故事,成為台灣教室的另一種風景。

三、以往,人們認為自由、含糊、變異和隨機的創新要求,與紀律、精確、穩定和重複的科技思維,有著相互矛盾的本質。然而,「當我們 Code 在一起說故事」的精隨在於超越舊有思維,同時啟發孩子的創新腦與科技腦,達到的虛實整合、軟實力與硬實力融會貫通的育才目標。相信順著趨勢,能走得更穩更遠,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