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一、國風風課師(Focus students)的源起
1.學校區域特性:《花東區域學力落差極大》
國風國中學區座落於花蓮市邊陲與吉安鄉重覆的地段,非鄉非市的地理條件及身分,爭取各項資源上容易受到限制,同時在學生背景落差極大、家長教育背景相對不足,班上人數又多的情況下,教學效果有限。另外,單親及隔代教養比例高,同時文化刺激薄弱,使學生大多缺乏人生目標,但也因為身處於花蓮地區,學生率真樸實、可塑性高,因此本校跨領域的課程由非正式課程的童軍營隊開始起步。
2.教師難以凝聚:《跨領域教師對話不容易》
全校將近140位老師,平均年齡將近50歲,教師經驗斷層、觀念迥異,面對課程規劃、教學創新時容易產生多頭馬車的現象。面對結構性因素,我們的策略是從下至上翻轉。15年前,從童軍營隊的跨領域教學開始,藉由校內教師會凝聚教師共識,再趁著108新課綱的轉化契機,成立跨域教師共備社群,爭取資源、參加研習、競賽等,一步一腳印的讓全校師生領會跨域教學的優勢,一路走到今天,連本校最資深的教師都會參與每周的共備,並自願撰寫教案和教師學習單,並回饋:「我經歷了九年一貫的教育變革,如今再次挑戰12年國教,能跟著年輕人學習其實很幸福!」
3.凝聚發展共識:《聚焦學生之風課師理念》
面對學生學力落差、教師凝聚不易的困境之下,國風一群夥伴企圖化危機為轉機,以學生好奇心為起點,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依此,形成國風風課師(Focus students)的專業共識,親自發展並設計屬於國風國中的問題導向課程,解決在地孩子的各種需求,並以成為用創新實踐有效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師創業家(Teacherpreneurs)為願景。
二、國風風課師(Focus students)的跨越軌跡
1.跨年代的堅持:《15年從童軍營隊到跨領域持續協作》
在最初的資源探索時期,還沒有強而有力的資源挹注,我們採取從山林薰陶關懷情感的方式切入學習焦點。身為洄瀾學子,山與海是共同的生活體驗,因此我們早從2006年起,結合洄瀾生態,由童軍教師為起點,進一步結合英文、國文、自然等各科老師參與,設計山野教育課程,合力辦理全校童軍團露營,藉由實務情境,帶領學生重新認識過去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關懷鄉土情感,也同時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基礎能力。
時至今日,一支營隊帶出15年的跨域教學影響力,從山野到教室、再到校園到校際、最後竟能在國際間展示,更呼應教師公開授課,藉由社群共備,產出以學校為本位的公開授課指標及實徵分析,並在「花東教師社群成果競賽」中獲得東華大學評選特優第一名,讓這一群共備老師的口頭禪成為:「只要一起努力,好事總在發生!」
2.跨縣市的分享:《承辦SF全國研習到KDP全國標竿獎》
隨著跨域社群逐漸豐富多采,開始進入專業蓄能時期。除校內人力資源、校外物力資源整合,也希望能接軌全國專業能量,因而連結全國SF教師社群(Sci Flipper翻轉•跨領域•專業學習社群),一方面發展「案」步就班的校訂課程,以真實情境為主題的「案例教學」為內涵,另一方面辦理全國性教師研習活動,最後更於全國教師研習分享,且獲得2020年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KDP)全國標竿獎。
三、國風風課師(Focus students)與DFC的內容
承繼過去風課師與DFC共學歷程,持續鼓勵學生跨時空及跨生活應用,包含突破時空限制的線上發展會及全球線上年會,與以SDG為導向的跨生活應用。
1.跨學習的策略:《以PBL為學習策略循序漸進的發展》
至今風課師社群已邁向新一階段:進一步發揮專業累積的能量,在各個場域激發學生成長,並融入PBL三階段學習策略,七到九年級依序為:問題導向學習、專案導向學習、現象導向學習。七年級聚焦校園生活改善策略,如:改善廁所濕滑問題、美化剝落的體育館牆面等;八年級著重在SDG各面向議題,如海洋減塑、線上學習壓力解決等;九年級預計結合生涯教育,鼓勵學生總結前兩年所學,如訪談技巧、設計思考等能力,針對自己生活的各項問題,學習規畫方案進而解決。
2.跨時空的發展:《參與全球年會及舉辦全校線上發表會》
師生長期藉由DFC課程的陶冶,已逐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全球疫情影響下,本校同學以自製濾水器的專案代表臺灣參加全球DFC年會,全程以英語發表,會後,新加坡隊的成員特別來肯定我們的成果:「新加坡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這樣的設計思考會成為我們的幫助!」深深鼓勵了學生,為他們的學習增添力量。也因疫情嚴峻,採停課不停學方式,已經養成有解決問題態度的學生們,主動提出將海報展覽的期末報告方式,轉為線上簡報模式,搭配會議軟體進行口說報告,並邀請全校老師共襄盛舉。
3.跨生活的應用:《以設計思考關注個人、團體與社會》
在七年級DFC課程「我是小偵探」當中,帶領學生從個人生活與環境發現問題,奠定學生問題解決的基礎。有一班學生針對「拖拉課桌椅產生噪音、樓下抗議」的問題進行解決,一開始他們用布把桌椅的腳包起來,沒過多久布就掉了…學生最後的結論是:「建立好習慣反而是最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不但回應了素養導向學習,更同時幫忙導師解決一項頭痛問題,皆大歡喜。
其後進入八年級「我是科學家」課程,進而以問卷、訪談等科學性探究方法,鼓勵學生從SDG找尋議題探究,例如,疫情期間,有一組學生決定自製口罩,希望減少大量用過即丟的口罩對於環境的汙染。
九年級學生最關心的就是自己何去何從的未來。因此以「我是蛻變成長家」為主題,讓學生自行規畫有助於改善現況或未來的方法,例如對於未來想當飲料店老闆的學生,會引讓他做產業訪談、計算成本、廣告營運、經營策略的短中長程規劃,製作「夢想計畫書」,以期畢業前達成與自己的成長約定。
成果與效益:
一、課程教學的翻轉:教師團隊建立穩定的教學支持,榮獲全國KDP標竿獎
自2006年至今,風課師社群成員逐年增加,目前已有35位夥伴共同努力。我們以素養學習者為核心信念,齊心開發全新課程,教師從授課者轉變為共學者,教師互補互足,建立了向心力強的教學支持系統,彼此鼓勵、一起向前。我們定期共備、動態修正,也開放實體、甚至線上公開觀課,認真研究探討教師跨域共備的困境,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學校行政研究月刊內,提供更多教師參考研討。
風課師將長期推動的成果參與KDP認證,本來抱著「去學習」的心情,沒想到竟榮獲了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標竿獎,評審委員反饋:「我最感動的是你們的跨域耕耘不是一兩年而已,而是維持15年之久,從非正式一路堅持打拼到成為正式課程」;除了來自校外的肯定,今年由美術老師設計的國風吉祥物「Dr.Panda 」的T-shirt,校內就有一百多位老師自掏腰包購買,以表支持。
二、學生的跨域成長:建立跨域知識整合的多元展演舞台
學生透過系統性紮實的DFC課程訓練,練就一身手腦並用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認識的議題由小至大、由近而遠,最重要的是能從生活經驗察覺問題,以積極態度取代消極的抱怨,例如疫情急速升溫下,老師們為了彌補線上學習的不足,出太多功課讓學生吃不消,他們就趁著DFC課程專題,針對全校同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心聲訪談,將結果整理給老師們看,理性的跟老師討論解決的方法,最後也達成圓滿結局。
「能把所學用出來,很高興」、「在英文課學到的6W單字,竟然可以用在這門課的企劃書撰寫上,覺得很有趣,感覺到知識不是分開來的」,學習確實是整體而非片面的,如果將單科課程比喻成一條條高速公路,跨域就如同交流道,橋接學習、活化思考。
DFC的最後階段是展演,風課師鼓勵學生將跨域知識加以整合分享,包含參加全縣小論文比賽榮獲多次金獎第一名、全縣科展第一名,同時也代表臺灣參加2021年國際DFC比賽,將改造濾水器的成果以流利英文與國際學生分享。
三、教材內容的創新整合:結合生活化題材,共備產出校本學習教材
在社群教師集思廣益之下,風課師從單一學習文本到自行發展了專屬的DFC校訂課程教材《風.學.習》。由本校語文、社會、藝術、科技、綜合、健體、數理等老師發揮所長,插圖也皆由校內美術老師繪製,並結合學校的吉祥物─Dr.Panda,像漫畫《灌籃高中》中的T博士,在課本的各處角落提點孩子的學習。
問題導向並非說說,課內每一單元都會先提出一個問題,更放進了國風學長姐歷年在校內的「DFC學習競賽」中獲獎的優秀專案成為課程內容,而這項邁入第八年的競賽內容包含了淨灘活動、線上學習互助、校園農場等,不僅擴充了師生的心志和視野。孩子藉此知道並非只有知名人物有能力解決問題,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人」,就連跟自己一樣來自花蓮的國中生也一樣可以。透過校內外講師交流與讀書會書籍共讀,統整撰寫超過15單元之教學簡案、學習單,讓校本課程得以延續和傳承,亦獲得2020年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親自撰文推薦。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DFC課程納入正式課程,已有38個班級共1100多位同學參加,親身經歷嘗試結合基礎學科、跨領域跨學科知識的學習,並以行動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辦理全校性DFC競賽已達七年,每年主題均用心安排、深具意義性,近年結合永續發展議題,迄今超過500多位師生參與,競賽能讓DFC學習法深植師生心中,深遠影響力。
三、舉辦全國教師研習,將相關經驗到校內外研習分享,參與人次達200人;也成為全球DFC年會的台灣代表隊,進行國際交流與訪視。
四、參與「2020 Best Education-KDP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師創新KDP國際認證獎」選拔,榮獲「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類」標竿獎全國第一名,並從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手中接下獎項。標竿獎充滿榮耀因為學校必須從創新類組67個參賽學校方案裡,經兩階段嚴謹評選,成為類組前10%的特優獎,再從特優獎中評選出一件為標竿獎。得獎後受到許多媒體的關注,將專案成果更多的宣揚擴散。
相關連結:
創新教學融入師生共學 花蓮國風國中獲KDP認證標竿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