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高雄市立林園高級中學

林園抱報


身處在高雄最南端的林園地區,原來有好山好水,但自從石化進駐環境結構產生重大改變,現今已被「黑煙囪」給汙名化。今日的林園只有工業區廣為人知,濕地公園,清水巖等自然景點與獨有的傳統化不受到重視,即便政府有邀請傳承者協助舉辦相關體驗營活動,仍然無法找到適合的出路,因此本專案希望由教育著手,引導學生覺察社區環境,反思各項議題 ,進而思考解決方案,進行研究,產出小論文與相關報導影片。期許經由本課程喚起學生更加認識珍惜自己成長的環境,並進一步透過行動將林園介紹出去,讓觀眾能重新認識林園的眾多的美好特色!

專案具體內容:

一、五感開發
1.以現在和過去的照片(視覺)錄音檔(聽覺)氣味盒和想像(嗅覺),完成學習單
2.預先要求學生攜帶家中灰塵來創作顏料畫
3.引導學生開發五感:

二、認識現在的林園
1.探討石化工業區設置原因
2.探討台灣工業的演變過程與社會轉型
3.探討高雄都會區港口發展與工業區配置

三、找尋過去的林園
1.探討林園地區的聚落開發與產業變化
2.利用地圖比對,認識土地利用的差異

四、社區田野調查
1.完成實察手冊部分內容
2.預計以3節彈性時間, 進行林園石化工業區田野實察

五、調查成果分享
1.展示實察照片舉出三張最有感觸的照片,並說明分享。
2.提出上課的資料與照片間呈現了那些令人難忘或矛盾的點。
3.透過實察照片的討論,找出想進一步了解或探討的問題。

六、主題探究之資料蒐集訓練
1.分享想蒐集的資料與訪問的人
2.尋找十五筆資料,選擇留下五筆並說明留予不留的理由。
3.摘要這5筆資料內容(300-500 字,可以以圖表展示)

七、問卷設計訓練
1.了解施測取樣的考量要素
2.決定問卷目的
3.決定問卷對象
4.設計問卷問題
5.決定問題順序排列

八、問卷整理
1.運用多種管道蒐集相關資料。
2.學會分辨有效問卷
3.能整理並檢視所蒐集資料的適切性。
4.能選定適合的統計公式,完成問卷的數據分類

九、訪談設計訓練
1.決定訪談目的
2.定義訪談對象
3.設計可能問卷
4.訪談情境的設想與一系列問答
5.刪掉與目的不符的問題

十、訪談整理
1.將錄音檔中訪談者的口述內容以文字呈現
2.將訪談的文字檔重點式重新撰寫
3.學習質性分析的方法
4.學習將分析結果的呈現方式

十一、資料綜合整理與報告
1.能將觀點與資料的分析統計結果以文字圖表完成書面呈現。
2.歸納本學期資訊並提出論點與看法,並以系統性思考建立自身論述。
3.從多元的角度看問題,訓練判斷問題和答案是否搭配得宜。

十二、評估研究問題的可行性:
1.關注問題是否切合報告主題與興趣。
2.關注的範圍是否太狹隘或碳廣泛。
3.避免抽象不具體即有太多變因的問題。
4.評估問題可否透過實驗 或其他研究方法找到答案。
5.學生分享研究議題,然後根據教師與同學的回饋,再找資料評估這議題的可行性。

十三、確認關鍵問題
1.提出問題
2.形成研究目標
3.評估目標
4.檢查自己是否有興趣及足夠的資源

十四、發現問題
1.透過「給養蜂人家的建議」進行小組轉動寫海報活動,說明本學期目標就是解決問題。
2.觀察「IDEO改良購物車專案」影片,完成設計思考流程辨識的學習單。
3.小組成員先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寫下已知的資訊、還不清楚的地方、以及可能的限制。然後以腦力激盪的方式產生初步研究問題的方向,形成共識列點。
4.依據上述的共識,以人物誌和同理心地圖描述可能的受益對象以及好處,與可能有益於問題解決的其他資源。

十五、定義問題
1.用便利貼來進一步描繪需求者面貌與推論更廣泛的好處,找出與最初問題的關聯性。
2.播放youtube上黃金圈法則影片(Béa 動畫心理學)說明WHY的意義與重要性。
3.小組討論所提出問題的核心:WHY,再嘗試延伸出HOW和WHAT。

十六、發想解方
1.複習腦力激盪三不五要的原則。
2.介紹提升創意的方法:HMW、心智圖與增設限制發想法。
3.結合黃金圈法則,成員們將前次提出的WHY、HOW、和WHAT用HMW語法改寫。
4.介紹點子收斂方法:四象限收斂法與點點收斂法。
5.嘗試補充新產生的點子,最後再總結描述點子內涵:描述點子的運作、需求者、點子的問題與挑戰

十七、製作原型
1.介紹原型的用途與意義,以及評估解方(WHATs)的五個原則。
2.請學生使用此原則評估解方(WHATs):分析解方並且仔細說明問題的解方如何對應到五個原則。
3.請學生嘗試說出解方的未來可能發展,並且幫這個解方做推銷。
4.請學生撰寫故事板並用5W1H表單檢核故事板元素。
5.進行角色扮演訓練:假想若是需求者/受益者,會問什麼問題,把可以說明解釋的地方羅列在故事板。
6.進行班內報告,聽取回饋去同理使用者,再修正或優化原型。

十八、專案成果展示



成果與效益:

一、主動思考與觀察
我們這門課程主要是想訓練學生學會主動觀察、發現問題,並思考產生行動方案的一個大架構專題。學生最後的成果展現證實了藉由這一年的課程推進,學生開始學會打開各種感官去觀察周圍的環境與有效搜集網路資料,也才開始一點一滴主動去認識家鄉,並自然而然的產生感興趣的主題。

二、研究方法與技巧
透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開始累績研究知識與技巧,例如如何設計問卷(對象、問題、題目、順序),也學習了如何訪談,如何想像情境與相關應對,最後還要針對質性與量性資料整理與分析,這在一般部訂課程上是從來不層碰觸的範圍。由於學生提早學會正確嚴謹的研究方法,不管是未來升學時的口面試準備或是升大學後的適應都能更從容以對。

三、與別人合作
藉由自己的報告與同學的反饋,學生們學會看待資料(事情)的角度不再局限於個人所想,也學會打開心胸接納別人的意見接納自己的缺點。藉由分組任務的分工與磨合,學生一步一步學會與他人深度合作的態度與細節。在未來的世代,小團體合作接案將是主流的工作模式。

四、認識問題的本質
人的價值觀往往是建立在每個人”主觀認定”的基礎上,所以看見的問題也是自己想像的問題。這門課老師會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判斷或改進”問題”,擴大來說便是同理心的進一步深化與客觀事實分析的深一層理解,都有助於學生日後社會化與公民素養的優化。

五、設計行動方案
新課綱精神中最動要的一環,即是能有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行動方案設計的訓練過程中,不斷地測試與修正,不斷地失敗與挑戰。不只是學會技巧更是意志力與耐心等成功態度的培養教室。最後產出行動方案後,也是學生通過各種心理挑戰與磨練的隱形證書。

六、公民素養實作
課程最後的結果是學生各組均將自己的行動方案付諸行動,有的學生和在地愛鄉協會合作舉辦活動,有的學生聯絡區公所行政單位爭取改造公園計畫,有的拍成影片發送呼籲與關懷….。不管行動的差異與效果如何,學生們都踏出了公民行動的第一步,對他們而言這和阿姆斯壯的那一步是一樣的情感澎湃!

七、教師反饋
大家都說教學相長,其實老師們在共備這堂課的歲月中才是收穫最大的贏家。收穫的不是金錢與名聲,收穫的也不是相關的知識,收穫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透過學生最後的成果展現,老師們最惑動的其實是驗證了一種可能,一種經過適當的課程設計與安排讓學生大幅成長的可能,一種團隊共同努力讓一件事成真的可能。從此老師們的價值觀將進入一種操之在我的全新世界。


影響力與擴散性:

由於學校只是地方社區學校,而專案課程當初設定的目標又很遠大,其實課程團隊一路走來戰戰兢兢,當最後學生展現成果時無疑是讓全體老師吃下定心丸,大大提升團隊與學校的士氣,讓學校以後有能力與自信繼續挑戰各種可能。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