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林宏維 國立基隆女中美術教師

文藝女中.在地關懷


10 年前,美術科林宏維老師在基隆女中上起一場不一樣的美術課,課堂以梵谷為主題,學生們研究梵谷生平、賞析畫作之外,還須在期末舉辦一場實體展覽;為了策展,主題牆面的呈現、展覽牆面的設計、從二維的星空咖啡館畫作延伸出三維立體的戶外座位,然後以表演的方式,重現當時梵谷與友人在咖啡館的對談;為了期末的策展,三年級同學忙碌了一整個學年,對梵谷生平與作品更是瞭若指掌,師生都在遊戲中創造積極的學習效益。

於是第二年、第三年…基隆女中每一年的美術課,都有一個主題,從場佈到表演、從繪畫到服裝設計,學生們為了期末策展共同合作;很快,宏維老師發現結合英文課可以作英語劇本和表演、結合國文課可以完成宋朝美學的文化探索,於是,美術科宏維老師擔任起召集人,組織校內教師社群。推動以1.文藝女中:廣達游於藝在地化、2.在地關懷:「山河海摸索、社區海洋資源思索、館校合作探索時期」三階段歷程等雙軌並進下,經營長達10 年之久,並兼具校內與跨校社群的經營與永續。並將這份資源共好,拓展跨校夥伴師生,用主題式教學跨科合作,美學入手創意入魂,喚醒探索在地與海洋世界國際觀的素養現代公民。


專案具體內容:

「教室可不可以營造成一個讓人信任並勇敢回答的時空?」
「學習可不可以轉換成一個讓人〝感受體驗〞的感動?」

95學年度正式進入藝術教職的宏維老師,擔任起基隆女中美術、藝術生活科專任教師。「激盪夢想,點亮明天。」與「凡經我手之事,必使其盡善盡美」是他的熱血座右銘!

教學邁入第五年中期後,突破教學現況,開啟一段精彩且由下而上接地氣的教學歷程蛻變。那年整合學校優質化計畫發展與提升,結合行政規劃與組構跨科合作(社會科、國文科、藝能科)模式,由宏維老師擔任召集人,組織女中文藝教師專業社群,形塑出「藝=m*c平方(校訓:愛美笑力)」的「文藝女中•在地關懷」課程規劃,擬定出「由校園→到社區→再到港口、世界」的逐步研究與探索。讓學生在高中升學階段的求學歷程中,透過課程中文藝創作體驗的深刻感受,並結合史地人文的學科訓練、在地資源的結合,達到對自我的肯定與在地的認同,發展全人教育的美意。

如此發展三年後,邁入蛻變下一階段,透過均質化、完免挹注計畫、社區資源的納入與結合,逐步自主籌措組成在地跨校、跨科、跨領域、跨年級別的教師共備社群,成員涵蓋基隆地區數間國小、國中、高中等教師夥伴,雖然各自任教不同學校,但藉由共同設定教程目標、討論共備等,有時安排共同戶外課程,讓高中國小的學生們一起上課,體驗不一樣的學習過程;最後跨校共同舉辦成果展。

【結合基隆地理資源與藝術美學課程】

教師共備社群呼應了十二年一貫精神,也超前部屬了具備新課綱素養導向的共備學習社群。不僅活化跨領域藝術教學內容與推廣,更搭配地方文史工作者及講師、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港務局、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星巴克義14門市、基隆社區大學等資源結合,提供學生實際探訪的經驗與發表展出的平台。這自我研發的文藝課程,以藝文創作為手段,以在地情感為藍圖,透過實地考察驗證,才能有學生精彩的作品產出與其難忘的回饋肯定!

課程推動以1.文藝女中課程:導入「廣達游於藝」在地美學化為主;2.在地關懷課程:經歷「山河海摸索期」、「社區海洋資源思索期」、「館校合作探索期」三階段發展歷程等雙軌並進下,皆研發出許多多元精彩的課程設計,並皆呼應與逐步發展「在地海洋教育議題」融入與發展。從校園資源整合,走出校園進入社區,再到港口海洋世界觀的發展,透過逐步拓展學生視野,開發出在地海洋教育世界觀的海洋公民,成為課程的附加價值與在地海洋城市的認同。且社群經營長達10年之久,並兼具校內與校外跨校社群的經營與永續。並將這份資源與共好,拓展跨校夥伴與師生,用主題式教學跨科合作,美學入手,創意入魂,喚醒探索海洋與世界國際觀的素養現代公民。

【創新教學模式─跨社會(Cross Community)】

一、以點連線;以線成面─走出校園,進入社區
課程架構,「走出校園,進入社區」一直以來都是課程核心重點目標,學習不限於教室校園內,唯有讓思維跨出校園圍牆,與社區生活結合、關心社會脈動,學習才具有生命與意義。課程架構軸心以學校(點)出發,透過社區資源(線)整合與合作,串連成完整的在地海洋/世界觀(面)的課程建構。高一入學認識校園認同學校;高二走出校園,踏訪社區城市的海洋味;高二、高三走入港口、海洋建立全球世界觀。課程循序漸進,一氣呵成,讓學生三年建構在地關懷與海洋公民議題。

二、以社區看見藝文;以藝文展現社區
有別於一般大家切入課程的理性視角,企圖以感性創新角度切入在地議題,補足學校教育範疇外的完整性開發,以藝術創作的設計思考歷程,在地文史的跨域跨科學習,喚醒學生對於在地關懷、海洋城市議題、海洋環境課題的深度思考。

【創新教學模式─跨領域(Cross Disciplinary)】

一、多元媒材教學,跨科互動刺激,激盪創作靈感
運用多元教學素材與媒體,讓學生的創作可能性提升,讓學生的創作更具想像力和完成性。利用資訊工具及多元教具的輔助,及跨科跨領域師資的挹注,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加廣,刺激靈感與促進行動,甚至於疫情期間,達到停課不停學的目標,提升到實體授課無法達成的跨班分享與共學的層次。

二、計畫挹注,媒和館校合作,發展教師精進
課程設計透過計畫挹注(高中優質化、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等),大大提供課程規劃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並藉此謀合社區資源與館校合作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範疇與視野、收集學習創作的素材、加深加廣學生學習廣度與多元性,成就學習成效與創作成果。

【創新教學模式─跨時空(Cross Time and Space)】

一、克服時空限制,從單打獨鬥到跨校共好
課程隨著時序與教育環境滾動修正,隨著廣達游於藝基隆同盟展的跨校合作經驗與夥伴建立,進一步籌組出跨校、跨科、跨年級別的共備教師社群(涵蓋國小、國中、高中落實12年一貫精神),透過經費支援,將資源入各校,促進師資交流。並舉辦參訪共學機會,促進跨年級共學刺激自我要求、主動積極行動、大手牽小手的學習環境。(疫情前)並透過網際網路建置交流平台、LINE群組、FB平台。(疫情後)透過視訊共學共備,資源共享的精神,持續經營。

二、提供學生發表舞台,成果展現國際
積極提供學生除了豐富性教學歷程之外,更努力促成學生發表想法、看法與創作表現的多元管道,讓學生的創作敘述、符號表達與海洋宣言能被更多人看見,能更具影響力、能更深化入人心,在每一位學生心中打好基礎,傳遞文藝女中在地關懷的種子。

宏維老師感性的說:「〝基隆〞是我的教學導師,她給了我源源不絕的人文情懷、給了我生生不息的創意靈感,讓我的藝術教學不再侷限,反而多元展現;〝學生〞是我的教學導師,她們給了我青春無敵的活力、給了我載歌載舞發揮所長的舞台、給了我教學相長的重要搖籃。」這兩大導師多年來一直支持和鼓勵著宏維老師繼續前進。

他分享道:「在藝術創作歷程中,會看到孩子們學著釋放壓力、自由創意的微笑;在藝術教學歷程中,孩子們學著均衡心靈、探知自我的潛能。這就是我能捍衛和堅守的任務與使命,為了這個笑容,辛苦執行都值得了!源源動力都來了!」



成果與效益:

一、用「藝術」〝玩〞在地─在地同理出發,世界關懷力
教室轉移出走(女中校園情→基隆田寮河→基隆港文化),把社區、城市當成學習空間,學習感受體驗,根據學生需求條件特質,提供多元適性的課程與學習平台,協助學生發展多元能力,讓學生得到鼓勵,強化學習成就與動機,讓每一個孩子透過「文藝課程與創作」都能成功。如此的教學理念,具體落實於教學現場,且達成教學目標。並統整不同學科領域,豐富創新教學內容,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智慧和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熱情。因此100學年度高中優質化成果發表會上榮獲「優質分享獎」的肯定。

二、用「藝術」〝玩〞生活─情意教學,深化美學力
情意教學是教學歷程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環。透過歷年申請廣達游於藝展品到校園中展出,每一次到校後的主題發想與策展規劃,都是宏維老師創意展現的最好時刻。從扮演梵谷上課導覽開始、到國內外藝術家,再到東西方藝術風格,隨著到校展出的不同藝術家成長與創作故事,讓學生近距離的接觸藝文、展品,進而發展屬於自己的藝文創作展現,讓學生有可以發揮和表現的舞台,以文藝誘發情感,美的發現,陪伴成長動力。另透過媒體報導的力量,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肯定她們的付出。如此獨特用心的規畫與實踐,榮獲廣達游於藝創意教學獎第五屆佳作、第九屆首獎的肯定。

三、用「藝術」〝玩〞表達─發表與導覽,勇於表達力
一開始只是盡力完善地豐厚教學歷程和完整呈現教案,透過學生感興趣的動力、有趣的實作體驗,讓學生快樂學習。但透過表達機會,更加讓學生提升正增強及自我肯定之學習態度,強化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展現其學習成效。更透過每年廣達游於藝特展的導覽小尖兵培訓,以教學扣合導覽主題,將藝術家創作歷程和經驗生活化,形塑成學生自我導覽素材學以致用,內化美學鑑賞力,強化表達自然力。因此榮獲歷屆廣達游藝獎導覽達人4位首獎、3優等、4佳作、3複賽入圍的佳績。並將首獎學生推向國際舞台,參與廣達游藝獎實境探索任務,暢遊國外美術博物殿堂,開拓國際視野。

四、用「藝術」〝玩〞社區─館校合作,愛海行動力
社區資源的結合,與在地精采的學習,都是豐厚自我教學的重要瑰寶。身在海洋城市的基隆,更有得天獨厚的資產,因此,利用藝術創作為管道,將社區資源帶入教學之中,讓課程更加在地化與學生產生共鳴。2014年宏維加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導覽志工的行列,不僅能學習有關海洋教育與科學的知識,更能將所學,運用在社區與館際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例如帶著學生首次參加海科館國際性潮藝術創作戶外裝置讓學生有機會與國外藝術家一起同台展出交流;擔任基隆社大學習型城市工作坊講師,帶著學員進行海洋生物面具製作DIY、到社區進行在地魚寮文化彩繪;參與海科館海洋日彩繪裝扮遊街活動等等。整個歷程,小則呼應在地節奏,大則符應海洋趨勢,期勉參與活動的每一份子都能關心議題、社會脈動,積極參與,帶動社區發展。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跨校合作─從單打獨鬥到跨校共好力:以女中為首,打造美感基地,每年廣達主題展開放跨校師生參觀交流。並辦理共學參訪,建立大手牽小手跨齡學習機制,串聯國小國中及高中並促進跨校間交流互動。
二、藝術發言─作品巡迴影響力:非只侷限在校內,故與許多單位合作展示,發揮傳達力。例如海廢藝術作品,從公家單位學校、到私人企業,不僅許多單位借展,更受到長官們肯定,增加作品曝光率與推廣度,甚至在海外和前署長美國發表等機會,實屬珍貴!
三、著作產出─教材落實與推廣力:藉由加入美術學科中心發表教案機會,以及接觸教科書編輯事宜,將這幾年的教學成果,轉化成適用全國的教材分享,與更多老師們共享,達到落實與推廣之功效。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