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回收大百科團隊

回收大百科


「喝完咖啡的紙杯是丟紙類嗎?吸管到底能不能回收啊?」站在一排垃圾桶前的你,應該有過類似的經驗吧?許多人最後的結論是:「算了,如果我丟錯,後面應該還有人幫我再分類。」都說臺灣人很會資源回收,分類速度往往讓外國人瞠目結舌。事實上,調查顯示將近70%民眾對於回收分類觀念錯誤,有40%可用資源被誤丟,更不用說各縣市回收標準不一造成浪費及掩埋場的龐大負荷。

關於資源回收,我們需要一部百科全書!

非營利組織 RE-THINK與資訊設計的 Re-lab、回收顧問 REnato Lab 共創的教育專案「回收大百科」,透過 3.7 萬使用者調查,創造第一個免費的資源回收開源資料庫,為台灣分歧的回收體系和價值觀,找到最大交集的解方,讓每一個人都能「懂分,懂丟,懂垃圾」。


專案具體內容:

一、垃圾去哪裡 上網來挑戰!
「回收大百科」網站整理出具有最大交集規則、101件最常產生問題的垃圾。搜集臺灣人最常碰到的垃圾問題後,把這些垃圾畫成可愛的角色,有如「玩具總動員」。接著透過動態爆炸圖,把各種難分難解的垃圾拆開來,簡單明白讓你知道:垃圾是什麼、什麼材質、該怎麼回收。

你對自己的分類很有信心嗎?網站設計了「丟垃圾大考驗」,讓大家藉由快速直覺的遊戲,發現在生活中對於垃圾分類及回收的錯誤觀念。30秒快問快答,看看你是否為回收管理大師吧。

二、回收桌遊 從生活出發更有感
團隊執行「回收大百科全台教育巡迴計畫」,使用「探究」而非「分析」的教學方式,將所有回收資訊整合為觀念邏輯,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回收價值」。進而辨識垃圾到底能不能回收,為什麼有些垃圾資源回收不利用。該怎麼做才能提昇回收價值,甚至選擇更好的消費模式,一切從生活出發。

但是,只是告訴學生垃圾丟之前要沖洗、好好丟垃圾桶,不免太過老調重彈。為了讓觀念變得活潑好玩,特別設計回收卡牌遊戲,結合「從垃圾材質出發」、「資源回收經濟學」、「回收價值衡量公式」等邏輯,讓這些知識從課堂被帶回生活場域,在平常的丟垃圾行為中得到實證。

遊戲中,學生們為塑膠展開辯論。塑膠袋到底能不能回收?照理來說它是單一材質,應該能被回收再利用。事實上,由於塑膠袋太輕薄以致回收價格不高,又容易在外帶飲食中弄髒,通常無法被回收處理。這是回收大百科最重要的目標,讓資源回收不是死記硬背的規範,而是能被帶回去生活分辨的思辨邏輯,培養學生發現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三、強化分類 改造校園垃圾桶
了解回收觀念後,實體活動接棒登場。過去團隊進行海洋淨灘,看見海洋環境及生物面臨嚴重威脅,決定將這個衝擊帶進教室。以真實海洋及垃圾危機為例,讓學生看見小小的海島國家台灣,目前遭遇的迫切危機,企圖喚起同學的同理心。

更重要的是,現今各縣市回收規範不同,教育者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團隊積極規劃「改造校園垃圾桶計畫」,希望透過設計思考的流程,引導學生透過發現校園或教室的回收問題,進而發想改變方法,透過實作創造出更好的丟垃圾空間,強化每一個班級的分類行為及回收率。



成果與效益:

一、校園教育:自專案於 2021 年年初上線,已累積超過 1000 名師生以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參與回收大百科教育巡迴課程。

二、社群:團隊將回收大百科轉化至「RE-THINK 重新思考」粉絲團上內容,以有趣生活化的方式提供台灣民眾回收資訊,包括疫情期間的網購垃圾回收、外送垃圾回收等。

三、網站:網站自 1 月上線以來,累積超過 17 萬網頁瀏覽量。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回收大百科網站:回收大百科教育專案以動態資料庫網站為基礎,持續更新內容資料,打造能夠包含學生生活中所有回收疑難雜症的最佳參考。

二、教育巡迴與業者合作:為了達到教育和推廣影響力,與外送平台業者 foodpanda 合作,透過其廣大的使用者基礎及管道,讓教育計畫擴散出去。舉例來說,今年度已展開的回收大百科教育巡迴中,目標走訪50個校園,其中最愛訂外送且容易製造垃圾的校園是主力目標。與外送平台業者的合作,使團隊有數據作為依據,包括最愛訂外送的校園排行及學生容易製造垃圾的餐點種類等,作為未來推行計劃的重要參考。



相關連結:

「回收大百科」圖解101種常見垃圾:每個迷路的垃圾,都有個丟錯的主人
「回收大百科」爆!25歲下民眾自覺:回收習慣差
回收大百科解迷思 上網秒懂垃圾分類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