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博物學方法共備社群


我們正逐漸摸索出一條推廣之路,希望藉由藝術生活博物學方法的課程,串起設計思考與跨科。讓我們的學生看待學習不再只有「用手去指」而說不出名字,或只知道「經濟作用」。期待透過課程開啟他們的天性,發現生活的新大陸。

這是團隊老師們的自我期許。他們想的是,如果學生有一門課,能用博物學家的視角觀看,重視日常生活美感與設計的藝術生活。從校園生活開始,一草一木不再是背景,能用博物學家的的觀點來發掘更深的意義,再以「校園圖鑑」呈現。或許學生可以在學習中發掘自己的天性,也慢慢學會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


專案具體內容:

一、觀察是博物學方法的起點

時間是2012年,秀峰高中的褚天安老師在校園內觀察喜鵲生態。這項生態觀察意外促使他發展系列課程,自己也被美妙的自然生物圖鑑燃起探討「博物學」的慾望。他想,如果有一天博物學在社會和學校成為常識,圖鑑的視覺成為生活日常,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會有所不同?如果一切成真,那麼高中生也是博物學家。

行動派的褚天安老師立刻著手設計課程,當年學科中心便開始拍攝每一年的「博物學方法」教學分享,深得線上老師共感。因應108課綱,還與大學教授及臺博館林一宏教授多次討論,將博物學整合為更系統化的自我探索、學習歷程及自我評量,並與北一女中黃俐芳老師共同將學習方法分享在教育部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的「基本設計」線上課程。

很多人以為博物學只是採集、解剖和紀錄,僅限自然歷史。事實上應用的範圍相當廣,以人權教育為例,當不義遺址一一被發現、標註和再現,歷史禁忌就成為文化遺產,此時本土歷史教育就不再僅是「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的狀態,而是一個個人權教育博物館。當學生親臨現場時,那些原本距離遙遠的故事會逐漸走進他們心裡,學習在現場進行事實確認的方法,正是讓高中生具備博物學素養的要素。

二、製作校園圖鑑 培養中學博物學家

觀察源於好奇,人人都有這種天性。然而卻容易被社會與學校規範所消磨,如果學校忽視培養觀察力的課程,等於扼殺學生的天性。事實上,許多學科的本質正是源於觀察而非背誦,可惜在升學主義下,常常犧牲了最需要花時間的觀察力培養,就像只看重經濟價值,忽視文化脈絡與生態的大環境。

因此,團隊運用博物學方法的「觀察、採集、分類及命名」經驗,融合進高中藝術生活科。觀察成果以視覺標本呈現,稱為「校園圖鑑」。這種視覺圖像的學習重點不是「像」而是「寫實」,將觀察結果用攝影、拓印、實物、電繪或手繪明確地標註。畢竟在博物學的領域中,標本和圖鑑不是紀念品,而是某個物種的代表。這份校園圖鑑包羅萬象,包括校園管線遺跡、監視器、特有種和日治時期的各種門等等,小小博物學家初試啼聲,表現不俗。

教學團隊期待,由藝術生活博物學方法的課程帶路,串起設計思考與跨科,讓學生看待學習不再只有「用手去指」或是只知道「經濟作用」,而是能夠開啟他們的天性,發現生活的新大陸。



成果與效益:

一、國中端
1.訓練學生觀察、發現、思考與調查的基礎能力。
2.從身邊小處觀察起,除讀書考試外更貼近自身環境。
3.從課本到生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統整運用,包括自然生物、人文社會和設計美感等。
4.建立學生系統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5.分組進行,增進團隊合作、協調和分工等能力。

二、高中端
1.使學生更了解「觀點」與「事實」的差別,能對日常生活事物與現象做更深入的觀察與探索。
2.能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具有說明性的觀察紀錄,練習以圖文相輔的形式有效傳達與溝通想法。
3.使學生更了解「像」與「寫實」的差異,學生的作品顯示出看懂的證據。
4.學生能以自身視點來觀察身邊物件,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很大的突破,也是問題意識的起點。
5.藉由課程定義何謂好觀察,也設計出量化指標。
6.觀察生活中的物件,了解觀察可以是隨時隨地、能自己設定主題,可作為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基礎。

三、學生怎麼說
1.葉冠霆:這是我最喜歡的活動。因為我們都不曾對學校的事物提出問題:「為什麼他在這裡?功能是
什麼?什麼時候設立的?」這些物品都被當作「無用」、「不知道」。經過這一次的活動以
後,我們可以在每一個人的調查以後,知曉學校的這項東西的存在與棄置的原因。

2.方儀媗:生活中有太多的美是我們走過看過,卻沒真正的停下腳步去留意的,不論植物的構造、物
品的擺設,又或者建築物的設計,透過這三樣活動,讓我們在足夠的時間好好的探索這個校園,才發現有好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設計?為什麼已經壞了的東西依舊留在這裡?再透過博物學的收集整理繪畫分析,讓我發現到更多細節,對生活中的大小物了解到更多。

3.陳藝竹:雖然是相處了三年的校園,但經歷這個活動我才發現我從來沒有認真的觀察過周遭的環
境,對身邊很多的事物都好像是第一次注意到,像是從來沒發現學校有這麼多所謂的湯馬森,常常看到卻沒有去探究過他背後的意義。經過這個活動,我學會了對身邊的環境保持著更高的好奇心,以及如何去觀察身旁的環境,進而了解其背後的意義,是很有用的能力!

4.謝安佳:透過這些活動,我更仔細的觀察校園,發現原來自己忽略了這麼多事物,原來生活了三
年,習以為常的環境還有這麼我不曾留意的風景。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受教學生:共計4961位
建立教師社群:透過博物學教學法,以台南社群為基礎,建立博物學方法共備網路社群。臺南市共備社群6位、博物學方法共備LINE群組55位。

二、網路宣傳: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Youtube頻道 541位訂閱
閱覽博物學線上課程 共計2513人次(7月7日統計)

三、教師研習:共計208人次參與

四、課程博覽會的回饋:今年四月課程博覽會展示博物學教學成果,獲得與會長官及民眾的正面肯定,許多參觀者都表示認同博物學理念,並期望能參與實施及推廣。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