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王姿翔 澎湖縣澎南國中教師

「跨域」飛翔 「藝」起築夢


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玩沙畫的經驗。沙畫創作看似簡單,但如果要在真的沙灘上作畫,恐怕就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的澎南國中,學校周圍不是海就是沙灘,踏沙玩水是當地孩子的生活日常,但很少有人懂得用心欣賞自己家鄉的美麗。澎南國中的視覺藝術老師王姿翔,不忍心家鄉的美景就此被埋沒,從103年起,以藝術為核心,與其他學科進行不同層次的結合與統整,規劃一系列美感課程,像是《澎南沙畫漁村情—沙景藝術創作》、《「蓋」有意思—類人孔蓋文創設計》……,希望以藝術建構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藝術與其他領域進行創意的連結。

要如何讓學生進行人與家鄉土地的連結?第一步先從帶領他們深入了解自己生長的環境開始。

專案具體內容:

澎南國中長時間以「在地化特色」,於美感教育課程深耕多年,視覺藝術老師王姿翔認為,美感是美感教育的核心,而美是無所不在的。美感教育的過程重於結果,啟發重於灌輸,創作重於模仿。因此她從103年起與其他學科老師通力合作,透過跨領域美感課程,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像力、透徹的理解力以及內在的情感。

一、美感課程理念
1.發覺美——強化感覺知能開發
對王姿翔而言,美感不只是藝術與美學形式,更是一種價值、一種情感,美感創意的不斷開發,就如同科技創新一樣重要。當美感經驗被潛移默化,成為個體學習方式時,就能進而改變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的方式。

2.探索美——增加多元生活體驗
美感素養包含美感的知識、技能和情意(態度和習慣),這些都必須經由長期美感經驗累積與內化而產生。美感素養須長期培育,而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心,美感教育則有賴著各領域學科的合力推動。

3.感受美、認識美——推動傳統文化認同
美感教育是一種多元的人文教育,來自生活的潛移默化,可透過發現→探索→體驗的歷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區、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培養知能,進而讓學生運用於生活之中。

4.實踐美——建構具美感人事物
從注重品格教育做起,讓孩子有恆心的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然後向外擴充,就是從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教導孩子了解美感形式與內涵的真、善、美缺一不可,進而培養個體的感知、想像、詮釋、思辨、實踐與溝通的能力,最終養成保有美感的習慣。

二、美感課程規劃
美感課程主軸以「社區」為導向,每個社區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藉由社區故事的傳承,不僅可以推廣社區的文化,也能使學生建立起地方認同感;同時協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學生,透過文字、符號、構圖、色彩及媒材,來記錄屬於自己社區的藝術地圖。

以自己的生活場域為經、生活經驗為緯,透過引導去回溯、記錄、整理個人的在地生活與文化,從生活發想、透過美感歷程,將生活於此的群眾生命經驗與更多人分享,進而激發對自己居住的社區的認同感,珍惜關懷自己生長的土地。

1.105學年度:澎南沙畫漁村情—沙景藝術創作(視覺藝術×數學)
由視覺藝術老師王姿翔與數學老師鄭維傑共同開發的「沙畫藝術創作」跨域課程,將「藝術與人文」與「數學」兩大學習領域進行統整,同學們藉由小組討論及共同創作,把數學原理內化為本身的知識體驗,以幾何原理勾勒出澎南的在地特色。

這堂課以澎南區漁村曬魚乾人文風光,結合數學領域的尺規作圖、垂線原理來製做巨型沙畫,藉此培養學生主動了解生活環境、海流潮汐,透過設計發想,以數學課程為主要概念,在全班共同討論、規劃及產出的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及創作之能力。

有別於傳統的視覺藝術課,早上9點鐘,老師帶領著大家來到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沙灘,學生人手一棍,隨即刻劃出沙灘表面深淺顏色的變化,在嚴寒東北季風的襲擊下、炙熱驕陽嚴烤的時光中,同學們在沙灘上烙印下「曬魚乾」及雙心石滬的美麗圖騰,同時也把澎南特色曬魚乾,全繪在了大地上。

接著,大家利用攝錄影、縮時攝影、空拍等方式,捕捉不同角度與視野的沙景創作影像,記錄下這感動的瞬間。在稍縱即逝的美景裡,大家踩著浪花,留下無限感動和回憶,創作過程的美好,深深刻畫在每一個小小地景藝術師的腦海中。

「在沙灘創作必須天時、地利、人和。」老師說,除了得運用塑膠繩、鐵耙子作為圓規,還必須算準潮汐漲退潮差的時間,在短短90分鐘退潮內,同學們必須團結合作、一起完成創作,此外,東北季風與炙陽的冷熱交互作用,也考驗著大家的耐力與體力。

「為了要畫出圖案,學生努力去了解數學原理。在多元裡開發潛能,讓孩子們感受學習的無限可能,進而找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便是教育的初衷。」透過跨領域,數學不再只是解題與計算,除了增加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如何將數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而沙景藝術創作活動從淨灘開始,淨灘後創作的成果也隨著潮汐洗盡,不留痕跡,學生在創作的同時,也提升了對海洋環境與文化的保護意識。

2.106學年度:
● 走讀澎——社區地圖與桌遊(視覺藝術×童軍×地理×鄉土)
● 2.舊地重縫——社區景點大型桌遊創作(視覺藝術 × 童軍 × 家政)

什麼?上課居然還能玩桌遊?別不相信!澎南國中就有這麼一堂桌遊創作課。

為了讓學生們更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桌遊課程以「地方認同感」為主要議題,從學校認同擴展至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地方認同,透過地理實查來檢視生活環境的文化,並結合童軍、家政的應用,呈現跨「社會」、「美術」、「鄉土教育」與「綜合領域」的實驗課程。老師請同學以社區圖像為主軸、桌遊為手段的方式呈現創作,希望藉此讓學生產生認同感,也能進一步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過由於桌遊區域的空間限制,無法詳細展現所有社區特色,在創作上必須有所取捨,因此只好以在地的特有文化圖像與觀光景點為主,透過桌遊創作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學生,以文字、符號、構圖、色彩及媒材,來記錄屬於自己社區的縮影。課程中,老師也不斷跟學生討論景點配置及玩法說明,引導大家根據在地生活民情,來進行機會與命運的關卡設計。

精心設計的跨域課程雖說是為了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忱,不過對於授課老師來說,也不是完全一無所獲,「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對於自己居住的社區其實不太熟悉,因此在討論課區景點方面,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另外在景點圖案的轉化上如何精簡、如何取其精華,大家的先備能力也還是不足,這也讓我深入思考,該如何增進他們這方面的能力。」透過課程了解學生不足的部份,促使老師們在之後的課程設計上,也更清楚該如何調整與修正。

3. 108學年度:
● 「蓋」有意思———類人孔蓋文創設計(視覺藝術×地理×公民×鄉土)

根據國內媒體調查,「台灣街頭十醜」排行榜中,人孔蓋因為圖樣設計單調,加上容易打滑、造成意外而排名第七,但鄰近國家日本的路面觀察家卻認為,「透過欣賞人孔蓋,同時也在欣賞這座城市。」其實只要用心設計,人孔蓋也可以化身為街頭藝術品,宣傳在地美學與文化特色。

為了啟動學生內在經驗與對生活、環境之美感連結,讓大家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蓋』有意思」課程於焉誕生。課程一開始,老師先引導學生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的圖文配置,歸納出美感的構面,並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文創商品設計」,希望藉此提升大家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並嘗試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原本在路面上不太起眼、連看都不會多看一眼的人孔蓋,沒想到竟然引起同學們滿滿的學習熱忱與創作慾,有學生分享,「現在日本的人孔蓋都很漂亮,這次的課程讓我們設計自己社區的人孔蓋,還到澎科大把自己的設計做出來成為杯墊,很希望以後我們國家的人孔蓋不再是單調的顏色,而是變得更有特色。」還有同學為此發心立願,「透過這個課程,讓我更加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也認識不同社區的特色,手繪的大型作品跟透過電腦處理後的杯墊有不同的感覺,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看到自己設計的人孔蓋,出現在社區的路面上。」

● 傳家寶「被」——縫繡拼布被創作(視覺藝術×鄉土×地理×家政)

美國作家派特裏奇亞在其作品《傳家寶“被”》一書中,講述俄裔猶太小姑娘安娜舉家移民美國時,只從家鄉帶了些衣服和頭巾。長大後,母親決定把這些東西和許多親戚的舊衣物縫製成一條「百衲被」。安娜的母親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大家永遠記得故鄉。」同樣的,為了讓學生更加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土地,老師決定讓同學們進行「傳家寶『被』」課程。

每個社區都存在著其社區特色的文化歷史,且承繼先人所遺留的固有文化生活,經由社區圖像的傳遞可以使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也能凝聚社區居民的「地方認同感」。因此在這堂課當中,老師請同學們將國中三年的回憶,透過圖像、手繪、型染、縫繡等技巧,以布塊組合成大型成品,於畢業典禮上呈現與紀念。

課程結束後,老師帶著學生、帶著課程走入社區,為當地店家量身打造門簾、圍裙等配件,並加以進行店鋪布置,藉此讓學生有機會回饋自己所生長的土地,也讓跨領域課程不再是跨學科的學習,而是跨出學校這領域,走入學生生活的場域,也讓跨領域的意義真正落實於生活中。

4.109學年度:
● 「磚」美於前——花磚設計(視覺藝術×數學×鄉土)

花磚源自歐洲,在英國稱為維多利亞磁磚。在日治時期傳到台灣,並於1915年至1935年流通於市面,成為許多古厝最美麗的綴飾。花磚在各國建築上顯示出不同的樣貌,歐洲花磚主要裝飾於屋牆外,日本多裝飾於浴室,在台灣舊時成為彰顯富貴的表徵,現在則嵌入時代的溫度,呈現當代流行的生活樣貌。

「磚美於前」課程是由數學與藝術相互結合,請學生經過將近一學期左右的時間來調查和發現屬於社區的顏色,並引導大家使用電腦軟體繪製花磚電子檔,並透過特製印表機,印製於空白的磁磚上, 製作專屬於學生社區(鎖港、鐵線、山水、五德、井垵、嵵裡、風櫃)顏色的花磚。未來,學校也預計將學生製作的花磚,配合鑲嵌黏貼於學校北側圍牆白色下擺,和二樓東側老舊廁所拆除改建後的洗手台、牆壁上等,讓學生的美感經驗成為實際應用!

澎湖的聚落本就富有歷史的滄桑韻味,再加上漁村特有的海洋文化氣息,小而有情的社區也是澎湖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但可惜人口外移嚴重,導致聚落裡常有些老舊破損,甚至已塌倒的危險老屋,亟待整理。

許多學生居住的社區中,都有許多老舊房子的痕跡,因此老師希望從最簡單的花磚開始,帶領學生重新回到時光的回憶中,藉由花磚與社區特殊色彩的學習,透過藝術與生活日常連結,進一步塑立社區認同與社區識別,用色彩串起社區居民對城市的共鳴;為這短暫消逝的美麗留下永恆的記憶,也讓學生重新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

花磚設計對同學們來說,不只是發揮巧思、進行創作,還有人被自己的作品驚艷到,「當下看到花磚的成品有被嚇到,想說圖案這麼美怎麼可能是我的,因為科大哥哥們的巧手,幫我把圖案的線條再處理一次,我自己再利用繪圖軟體校正社區的色彩。希望自己的花磚可以看起來閃閃發光,讓看到的人有種彷彿看到真的寶石一樣。」也有人因此體會到,藝術創作豈非難事,「設計一塊花磚,從草稿時就要開始構想分開和合起來的圖案變化,以及社區的顏色要怎麼分配在我設計的圖案上。剪貼花磚時,每一個要剪得的大小一致、上下左右相反;手繪時顏色的調製也遇到很多障礙。最後當大家要討論社區顏色的一致性時又很多意見,讓我了解到原來一個東西的產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 「燭」夢踏「石」——咾咕石文創商品創作(視覺藝術×鄉土×地理×自然)

澎湖在地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諺語,「要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意思是說當地男子在娶親之前,要先在海邊挑三年的咾咕石當建材,才足夠蓋新房。這句諺語不僅說明了咾咕石是澎湖當地常見的傳統民居建材,也讓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四周環海的澎湖,居民在海邊就地取材的情景。

「燭」夢踏「石」課程引導學生以各社區景點的專屬色票,內化學生心中的美感與對家鄉情懷。藉由手工寶石蠟燭的製作,將各個社區特有的顏色意象,融入於寶石蠟燭創作中,製做出獨一無二的寶石蠟燭文創商品。


成果與效益:

一、深根美術教育,拓展美感教育
因跨域課程實施,原本國中的數學課,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是個恐怖的學科,但在進行跨域課程後,學生在回饋單上留下一段話「經過這次的沙畫課程,讓我體認到團體合作的重要性,感動於乏味的數學原理可以變得如此有趣好玩,將數學實際運用在藝術中,這類的活動很有意義,希望可以多多辦理,使我們學習更加快樂,相信大家也會像我一樣因此愛上數學。」王姿翔在深受感動之餘,更增加她克服困難,繼續開發跨領域課程的動力。也讓她深信美感教育就是讓孩子身歷其境,從真實生活中體驗、感知、覺察、覺知,在感受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環境互動時,引發出思辯的能力,理解人與人、人與物的差異,並因此培養出同理心,進一步自發性的去承擔自己對世界的責任。

二、跨域課程發光發熱,榮獲教育部及各方好評
從103年起積極推動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專案,同時參與「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與「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利用學校社區的在地特色與學生生活關係進行聯結,設計出讓教育部廣為宣傳的全國典範課程「澎南漁村情沙畫創作」,並榮獲2019年跨領域課程方案設計徵選全國特優的殊榮。

長時間耕耘美感教育,讓王姿翔獲得教育部「108 年度美感教育工作教師國外進修參訪」荷蘭組第一名的殊榮,進行為期10天的國外考察,她一直深信學生對美的感受與體驗,很多時候來自教師的潛移默化,與課程的實際體驗中獲得的。教師就像是引路人、藝術旅程中的嚮導,帶領學生進入美的天地,得到美的享受。

在109學年度種子學校誓師大會暨增能研習,為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所舉辦的一年一度全國性誓師大會中,王姿翔獲邀以自身執行計畫的經驗,分享跨域美感課程的教學成果,並獲頒跨領域美感教育「跨域美感領航獎」殊榮。109學年度更獲頒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跨域美感領航獎」殊榮。

三、大手攜小手,跨域美感,跨出校園走入社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興起,便是想要改變學校的文化,將學校組織轉變為專業學習型組織,從學校內部形成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與進步的力量。從澎南國中的跨域社群運作可以看見,從校內的教師、主任到校長,以校為本位的組成形式,更進一步與校外的資源合作,讓跨領域美感課程發生的場域,自學校走入了社區;其內涵也在當地生根發芽。而學生經由這樣的模式學習,可以增加學習的成就感,進而提升學習動機,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由教師帶領學生將美感帶入社區,更能使美感真正進入生活。

從105年的沙灘作畫迄今,王姿翔與澎湖科技大學鍾怡慧教授帶領的團隊彼此協作,雙方共享資源,利於精進跨領域美感課程,更有助於推廣社區,使跨領域美感課程在地深耕並發揚光大。學生畢業後,跨領域美感課程仍未停歇,學生將成品帶到社區店家進行布置,由學校出發,走入社區,美感生活持續發酵,課程告一段落,但是美感正要開始。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影響學校學生
1.尋找與學生共有的經驗,學生學習就會深化。
2.師生共同學習,以情境脈絡化的學習增加興趣,擦出不同成果的火花。
3.不同學科的跨域合作,學生學習合作、系統理解與問題解決的過程。
4.強調學生為主的參與和探究。

二、影響全國教師
1.教師教導學生,先要感動他們的生命。
2.教師要成為一位引導的老師,讓學生自主學習。
3.領悟出跨領域的精神:統整性、探究性、協同與合作。
4.發揮跨領域的精神:心中有統整,手中無架構。
5.邁向跨領域的精神:看見學生的可能,挑戰老師的不可能。
6.提升跨領域的精神:跨出學校這領域,走入學生生活的場域,讓跨領域的意義真正落實於生活中。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