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桃園市諾瓦國民小學

探訪.台灣海岸的生態環境


那一年,諾瓦小學的老師們帶著孩子一起前往希臘挑戰壯遊,眺望著地中海以及踏浪的人們,感受到與海洋前所未有的親近。就在此時,一個問題浮上心頭: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國,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什麼我們對四周的海洋這麼陌生呢?

回到台灣探訪海岸線,放眼望去是消波塊和人造海堤,築起一道防線,劃分我們與海的距離。其實台灣的海洋很美,有色彩絢麗的珊瑚礁、湛藍深邃的太平洋和千年而成的藻礁。

「我們應該更了解海洋!」帶著這樣的理念,諾瓦小學決定從探訪台灣海岸生態環境開始,透過實地走訪與觀察,關心我們的海。每一次行走海岸的旅程,是學習,也是一趟人與海洋的對話,這是屬於我們的「海洋教室」。


專案具體內容:

【從海的記憶到海岸初探】
開學前,老師們忙碌地佈置教室,把海洋相關的器具、材料和書放在教室各角落。為的是讓學生像尋寶一樣,到處觀察、翻閱與操作,自然而然產生好奇。這其中不乏過去校外教學的照片,提醒孩子,我們可是一起去看過海的喔!你還記得是哪片海嗎?

看照片當然不過癮,學校周邊的新月沙灣與新豐紅樹林是最好的海岸初探現場。出發前引導學生動手查資料,認識這兩個地方的位置、生態環境及潮汐,以及探訪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透過實地走訪後,孩子們觀察到新月沙灣與新豐紅樹林的海岸樣貌,當然還有靈動可愛的招潮蟹,讓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下對紅樹林開始產生好奇了!

【北海岸:礁岩生態系】
「不同類型的生態系,會有怎麼樣的差異呢?」當大家還念念不忘新豐紅樹林時,老師已經拋出問題,因為接下來就要展開北海岸走訪。為了比較不同海岸環境的生態樣貌,孩子這次除了搜集資料,也要設計觀察表格。

將挖仔尾紅樹林、潮境公園和和平島的生態觀察紀錄表一字排開,發現潮境公園與和平島的生物相似性高,環境也相近。一眼望去,平廣的海蝕平台、大大小小的潮池、陽遂足、寄居蟹和方蟹……,原來這就是課本上說的礁岩生態系。

【西海岸:沙岸和濕地】
再次打開google地圖,看到西岸的沙洲和潟湖,接下來用google earth看海底地形圖,原來是地形平緩才讓沙泥沈積。好玩的不只如此,我們熟悉的文蛤、牡蠣等螺貝類以及和沙蟹、方蟹等螃蟹,都是沙岸的生態系,也因為這些貝殼和小螃蟹,使得每年秋冬有許多候鳥在這裡過境。孩子們愈看愈有興趣,迫不及待去西海岸戶外教學。到了當地發現大量的養殖魚塭,又產生新的問題:這些魚塭的水從哪裡來呢?

此時高年級學生正在研究水資源,於是大家帶著問題來訪問學長姐,很快就得到答案:地下水。老師們透過教具簡單演示抽取地下水的過程,以冰沙代表含有地下水的土地,用吸管吸一口冰沙,就能看到地平面有一點點改變。持續的吸,土地沒了地下水層的支撐,產生的現象就是「地層下陷」。地層下陷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大家都知道了,接著不忘提醒學生,還參觀哈哈漁場時,他們所使用的生態養殖方法嗎?就是為了取代對地下水的依賴,防止地層下陷惡化。

【西南沿海:鹽田的條件】
除了西海岸的養殖漁業,早期還有一項活躍的產業活動:鹽業。點開影片,學生們聚精會神觀看,他們知道這是下一個地點。影片中出現井仔腳瓦盤鹽田,這是台南縣北門區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鹽田遺址。

走訪北門鹽田時,孩子們知道海水曝曬在陽光下一天,鹽度會增加2度。問題來了,海水引進大蒸發池後,需要曝晒5天,那海水會從原本的3度會變成幾度?再從大蒸發池引至小蒸發池5天,鹽度又會提高到多少?結晶池中的鹽滷水要開始結晶,至少需要26.5度,那麼小蒸發池的鹽滷水移至結晶池後,大約需要幾天的時間?這是一道數學題,也是自然題,再次驗證從海水到結晶鹽的變化過程。

【探訪藻礁 我要守護他】
珊瑚礁堅固、多孔隙的結構,是許多海洋生物最佳棲息地,因而成為海洋裡重要的生態系。位於桃園新屋和觀音之間的海岸,就有一種特殊的藻類,和珊瑚一樣能鈣化造礁,同屬生物造礁的一種。學生們帶著資料,前往觀新藻礁淨灘。

這一趟開啟他們的藻礁生態研究,他們發現觀新藻礁旁的大潭藻礁就是中油天然氣接收站的預定地。愈了解,就愈為生態環境感到著急,不僅畫下美麗的藻礁景觀,還進一步討論具體作法,為的是守護珍貴的千年藻礁生態。




成果與效益:

「我從影片當中,發現大潭藻礁有一個危機,就是中油公司要把大潭藻礁變成中油的接收站。如果傷害到環境,就會影響到已經瀕臨絕種的紅肉丫髻鮫和柴山多杯孔珊瑚,連藻礁也會跟著滅絕……」

「這樣會讓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會讓許多生物無家可歸,而幾千年才能長成一大片藻礁,請您想想看,如果您蓋接收站的話,就會破壞幾千年的歷史,您捨得嗎?希望您能體會藻礁對我們的重要。」

這是學生們寫下的生態關懷紀錄。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提問,他們漸漸明白,這不是贊成或反對的是非題,每個答案背後都應該有配套措施,才能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核心,所以當孩子們不捨千年藻礁被破壞時,也反問自己:「我能為藻礁做什麼?」

連結環境議題與生活日常

發電廠相關機構反映用電需求。為了更了解用電狀況,學生蒐集家裡的電費單,閱讀各項資訊、計算數字的增減,有些人驚覺自己家的電費遠高過其他同學,也發現帳單背後顯示出生活對能源的高度依賴性。

因此,大家決定從降低電能需求著手。孩子們與家人共同討論合適的節電計畫,檢視平常忽略的耗電裝置,並反思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是否造成能源浪費。實踐節電生活後,再次核對電費帳單,許多家庭的用電量明顯下降。這樣的改變帶給學生很大的啟發,體會到節約能源的行動並非難事,當我們有意識的做出行動,小小的力量就能帶來實質的改變。

我們都是生態系的一份子

從北台灣到南台灣,從岩岸、泥灘到珊瑚礁岸,從漁港到海生館,實地訪查時大家經常在岸邊看見大量垃圾。到了期末探訪觀新藻礁時,孩子們開始捲起袖子、帶著麻布袋展開淨灘行動。不過短短一小時,就撿了六大袋垃圾。可是一回頭,還有很多卡在石縫撿不到的垃圾。離開前,他們不捨地說:「可是還有很多垃圾沒撿完……」而這個遺憾就是下一個行動的契機。

回到學校,大家繼續討論能為海岸做些什麼,接著許下持續淨灘、在生活中減塑的心願。此外,在寒假制定「淨灘計畫」、「減塑計畫」和「垃圾減量計畫」等行動,決定帶著家人一起付諸實行。種種的轉變都是因為學生明白,我們是生態系中的一份子,應該學習與萬物共生共榮。所以要從每個人的生活開始,落實生態永續的概念。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民間與官方的雙向溝通:透過實地探訪、進行淨灘、議題資料蒐集與反思生活後,孩子們寫下了一封封信件,傳遞出對藻礁開發案的看法,以及多方考量後較具可行性的執行方向。這些信件促成了相關當局主動溝通的契機,並強化開發與環保各方專業人士,普及推廣相關宣導與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落實環境永續行動:孩子課堂學習後,持續與親友組團淨灘、執行節電生活的計畫,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中,推廣環境永續的措施。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