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東縣新生國民中學

右見東糖,再見東糖


五、四、三、二、一,砰!路跑開始,這是新生國中的傳統活動,學校師生在臺東市區慢跑,在一公里處繞過必經之地:臺東糖廠。雖然糖廠是臺東知名的地標,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老師和學生們卻很陌生。

因此,社會科團隊決定以臺東糖廠為出發點,探討糖業發展如何帶動臺東的土地拓墾,以及糖業在國際貿易中逐漸喪失優勢時,臺糖如何做轉型的決策?希望藉由課程設計,讓臺東縣各地的學子們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亦透過東糖空間活化再利用的例子,反思周邊家園,想想自己能為家鄉做出什麼變化。


專案具體內容:

一、臺糖轉型 初見東糖

臺東糖廠對當地人來說,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在市區每天都看到,卻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別說學生,就連許多學校老師也一知半解。為了勾起學生的好奇,首先詢問大家對東糖的第一印象,許多人回答:就是賣冰跟吃冰的地方啊!

老師趁機介紹臺糖的歷史及失去製糖優勢後的產業轉型與發展,搭配曼陀羅九宮格思考。以臺糖轉型為核心概念,轉型的產業放置在周邊八個格子中,學生馬上就把油品事業帶進九宮格中。原來是學校附近主幹道就有臺糖加油站,大家查詢資料時覺得臺糖產業轉型發展物流和畜牧業很特別,連帶引起深入討論的興趣。

接著帶領同學回到歷史文本中,探究為什麼臺糖要轉型,以及東糖如何影響花東的土地開發。在文章中藉由學習單的問題引導,讓學生根據關鍵字具串聯整個人事時地物和重要事件。

二、看我七十二變 東糖的華麗轉身

1950年代,國際糖價持續低落。東糖面臨巴西、印度和泰國等新產區出現,生產成本無法下降,只好停止製糖,開啟轉型工程。臺東糖廠第一次轉型,即是轉成鳳梨罐頭工廠。在這裡,拋給學生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東糖不轉型成其他工廠?偏偏是鳳梨罐頭工廠?鳳梨罐頭工廠又為臺東帶來什麼效益?

討論之前,提供相關資料與東糖老照片與現在的照片作對比,小組成員熱烈討論,同樣使用曼陀羅順序思考學習單,以臺東糖廠出發,選取關鍵字句呈現臺東製糖工廠轉型成為鳳梨罐頭工廠的脈絡,慢慢爬梳出旱地適合栽種鳳梨的地理環境因素。

第二次的轉型則是90年代的空間活化再利用風潮,由於臺東糖廠是臺東最大的工業遺址,除了吸引原住民文化團體進駐以外,餐飲商家也進駐到臺東糖廠的舊倉庫中。小組討論慢慢釐清脈絡,根據這幾年進駐糖廠的店家發現文化資產活化再生的重要性,使得糖廠逐步轉變為文創園區。

三、糖廠的五感體驗課

掌握基礎背景知識後,便展開田野實察。目的是接觸實體文物,用眼睛和手腳觀察東糖的空間特點。田野實察分為解說導覽與定向遊戲。現場除了老照片以外,解說員還拿出糖廠壓箱寶:量糖重量的秤、計算零錢的木盤子和日治時期的廠區招牌等,並帶領學生到周圍觀察甘蔗與生態池。

導覽結束後,發給小組廠區地圖、題目單與專用學習單。題目融合語文、猜謎與數學計算等概念,許多問題點是東糖舊設備改造的裝置藝術,搭配廠區地圖,學生需要先解答題目再依據地圖的標示找到印章。遊戲過程中,學生們會在廠區當中來回走動觀察,更深入了解這座臺東糖廠園區。

四、見樹又見林 從東糖看臺糖

事實上,許多糖廠跟東糖一樣,隨著臺灣糖業沒落而關閉。那麼原有的廠區是任其荒廢、出售?還是跟東糖一樣活化利用,成功轉型呢?本階段提供全臺16個糖廠供挑選,小組必須蒐集該糖廠的資料進行對比,透過六格漫畫呈現各糖廠的沿革、特色與轉型。第一格要畫糖廠地圖或所在縣市特色,第二、三格則是製糖時期的特徵,四、五格中描繪第一次轉型與第二次轉型的特點,最後則是小組反思與評價。

學生在六格漫畫學習中發揮得非常好,作品能夠一眼就認出該糖廠的縣市特色,最難的是反思評價,若沒有足夠資料搜集和深入了解畫不出來。有選到臺東糖廠的小組便在反思中提出,東糖是舉辦熱氣球嘉年華的好地點,空間大、不缺停車位、近市區、近火車站,攤商們可在倉庫擺攤,遊客也比較容易找到休息乘涼的地方。學生能搭配地方經驗進行回饋,相當值得鼓勵。





成果與效益:

一、跨領域的課程:學習中有跨領域和跨場域的經驗,課程融合課堂上的國文、社會、資訊、綜合和藝術等內容,不僅能學到社會領域的知識概念、閱讀理解、資訊科技、童軍定向活動及視覺藝術,跨領域的主題課程亦讓大家有多元的學習體驗與學習發展。

二、活潑的學習工具:選用適當的資訊科技與他人合作完成作品。以「從東糖看臺糖」為例,透過六格漫畫實作課程,學到如何運用科技蒐集網路及文獻資料。再透過異質性分組合作方式,將知識以圖像化的六格漫畫呈現。完成後進行各組發表,分享設計理念和學習心得,不再是制式的問答學習單。

三、知識性的戶外教學:有別於以往偏向娛樂和旅遊性質的戶外教學,課程活動中設計的文物館導覽與定向闖關活動,讓學生能將教室內學到的文本知識,實際到東糖現場做連結,將抽象的文本轉化為具象的景物。

四、多元的思考觀點:藉由課程設計與引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思考是動態、複雜交錯的過程,教師透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發想及討論,並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觀點,多方面角度觀察議題,完成各階段的學習任務。

五、在地的議題連結:讓學生覺察學校周邊環境現象,關心生活周遭的人地關係,以及重要議題和脈絡。希望除了學校課業的學習外,也要多關注生活周遭的事物,透過關心在地事務,才能產生共好,期待透過學校課程的規劃,大家都能將這份學習用在未來所處的環境。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分享與發表:108學年度執行後,廣受校內師生好評。陸續在前導學校計畫東區課程評鑑工作坊、臺東高中課程發表會及東糖文物館在地課程發表會等場合,向與會的國高中老師們分享本校東糖課程的設計規劃、實施方式與成果,獲得正面回饋。

二、社區影響力:學生將課程所學和家長們分享,讓課程與社區連結,喚起親、師、生,對在地傳統產業、土地和人物的連結。例如:轉型為鳳梨罐頭工廠,那一段歷程,以及部分東糖廠區土地改建成為住宅區,都是許多在地人的家。讓家長們從課程的旁觀者變成引導者,一同分享東糖這塊土地的歷史。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