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國立嘉義女中社會科團隊

城市探索


嘉義,舊稱「諸羅」,這座位於阿里山腳下的城市是曾經的林業之都,百年來繁盛的林業貿易,讓它堆疊出新舊並陳的生活風景。不過一講到嘉義,一般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不是令人垂涎的火雞肉飯,就是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果然,旅遊玩樂還是一個城市最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標記。

那嘉義人呢?對於自己土生土長的城市,有什麼樣的認識與了解?身為嘉義的孩子,怎麼可以不知嘉義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嘉義女中教務主任連佩瑩有感於都會區的孩子除了升學壓力大,加上3C產品容易取得,很少抬起頭來觀察周遭的環境,為了讓孩子們更了解嘉義,嘉義女中從103年開始舉辦「諸羅踏查尋跡趣」,到了105年又開設「城市探索」課程,希望以城市為關注焦點,透過對城市議題的覺察、探索、記錄,找出其間的互動、關聯與因果,藉以提升學生的環境敏感度,啟發他們探索城市的勇氣動能,與對整個社會的關懷。

專案具體內容:

一、確認課程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1.提升環境敏感度
2.啟發探索城市的勇氣與動能

二、課程目標訂定
學生能透過實察活動來覺察城市的人事物,了解這些人事物的形式與意義,分析這些人事物與城市生活的關係,歸納出城市生活的共同元素(指標),並藉由小組合作、協調分工,得出城市生活特色,並確切地發表成果,以協助他人能深度探索城市之美。

三、課程主軸概念「互動與關聯」
1.透過城市探索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

2.主軸概念步驟
Step1:覺察現象
Step2:關係分析
Step3:定義互動關係
Step4:分析相互關係
Step5:了解互動與關聯的連結
Step6:調整互動

3.素養發展步驟
Step1:現象觀察
Step2:資料蒐集
Step3:溝通協調
Step4:行動規劃
Step5:計畫執行
Step6:執行反思

4.十八週課程脈絡規劃
(1)城市覺察與內涵—從校園到城市,從個人生活圈出發,以生活地圖呈現
(2)城市組成要素(食衣住行育樂)—老師示範木材篇、美食篇、政策篇的城市觀察視角,導入團體討論法
(3)主題選擇與分組討論─擴散思考、聚斂思維、資料蒐集評價與應用、研究方法
(4)規劃實察點位與內容
(5)實施實察
(6)城市的N種表情發表會

四、課程實施
1.第一至二週課程:打開孩子的眼與心—從生活周遭的觀察、覺察開始

「探索」是這門課程的重點。雖然現在的學生誕生於網路時代,資訊來源廣泛多元,資料量爆炸,時空壓縮效應讓他們「國際化」的情況似乎遠勝於以前。不過透過課堂提問,卻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於每天通學路線、生活環境從沒有認真仔細欣賞過,也從未試著「個人探索、壯遊」。因此第一至二週課程,先設計「觀察」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及觀察城市周遭地區,進行「觀察力大挑戰」,為課程暖身。緊接著,帶入「生活地圖」繪製的相關介紹與說明,並指定每位學生進一步進行個人生活環境的探索,及繪製屬於自己的生活地圖,學期中也辦理生活地圖展,分享給全校學生。

2.第三至五週課程:如何觀察城市—老師示範篇與融入討論工具應用之教學

由歷史、地理、公民三科教師,分別擇定各學科觀察城市的「一種專業角度」進行報告示範。所擇定的主題以「嘉義市」為區域,歷史老師們談「木材產業發展與嘉義市的關係」;地理老師談「嘉義市美食分布與沿革」;公民老師談「嘉義市政策與公民參與」。

除了透過課程,為學生奠下認識嘉義市的基礎外,更在每次課堂中融入一個小組討論的策略,包括「文本閱讀的ORID焦點式討論法」、「美食節慶活動的PBL討論」以及「色情特區設置立場辯論會」,為爾後小組進行討論時提供有效討論策略,協助小組完成表現任務。

3.第六至七週課程:城市專題講座搭配小組發想—深化城市主題認識,啟動公民「關懷力×行動力」

為了協助學生對城市相關主題有更廣泛認識,第六週課程,學校舉辦一場由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研究所莊淑瓊教授主講的「城市‧意象‧文化」課程,期望讓學生透過全球各大城市的氣氛營造,了解一座城市如何透過自我定位、都市計畫、節慶活動與人民參與,共同形塑城市的風格。也希望藉此讓學生理解歷史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並認識永續、宜居、智慧城市三種常見的評斷城市的指標,進而提升同學們對「城市文化意象與氛圍」的連結與認識。

在第七週課程中,為了讓各小組學生能應用前堂專題講座所學各類型城市指標,設計了一個「我的理想城市」小組海報/牌卡任務,透過小組討論,應用前堂專題講座所學各類城市指標,描繪小組理想城市。同時也是期望深化學生對城市指標的認識,及表現任務選擇主題時奠定基礎。

4.第八至九週課程:小組主題開展—應用擴散思考與收斂思考的鷹架

為協助各小組找出有興趣探究的主題,設計了「加寬—擴散思考」以及「加深—收斂思考」兩週課程。第八週課程中,應用「小花圖」先帶領學生一起從「市政」這個主題推衍,擴展出第一層十至十二個小子題。接續讓各小組再擷取第一層中的一個小子題,自行討論推衍,思考出第二層小子題。兩輪的練習歷程,也要求小組夥伴以前面所學過的PBL討論法引導討論,務必讓每位夥伴盡可能地提供個人發想、擴大思考層面。

接續下一週課程則以「小題大作」的概念,請各小組從前一堂課「小花圖」發想,選擇一個所欲「探索城市的小子題」,並逐步聚焦焦點議題及期末表現任務的題目。同時各組也開始蒐集相關參考文獻資料、地圖資源、實察地點等資料。老師們也應用ORID焦點討論法製作出資料整理表,以四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有系統、有邏輯的資料整理練習。

5.第十至十三週課程:自主規劃城市實察活動及表現任務報告製作

接下來四週課程,共進行兩次「小組自導式城市實察」活動。透過主題的選定,並由小組進行第一次踏查路線研擬,並自行編撰小組實察手冊,內容包含小組主題、實察地點、時間規劃、觀察重點、實察地圖、實察點位簡介、訪談稿等。實地踏查時需進行完整記錄,並經修正後再進行第二次實察調整。老師依據各小組主題提供相關建議、回饋與引導。此外,在擬定城市踏查觀察主題與點位選擇的過程中,學生不是無意識進行,而是透過歷史文獻資料的蒐集、閱讀,來回對照,確認主題適切性與可發展性是重點工作。

6.對應表現任務的培力課程—軟硬體應用的工具包
由於本課程最終的表現任務是小組報告,包含「做簡報」及「說簡報」兩部份。為了讓學生能於課堂中完成報告,減輕返家後的負擔。課堂中提供每位學生一台CHROMEBOOK小筆電進行報告製作,大家可利用Google線上簡報進行共筆。筆電的操作細節、使用說明、版面美學、表達力等,也都安排了課程進行教學引導,或提供工具包協助學生自學。

7.表現任務的展現與尺規引導
本課程在全學期共計規劃了三種主要多元評量內容,分別是「課程反思札記」、「個人生活地圖」,以及「城市的N種表情」期末發表報告」。前兩項為個人任務,最後一項為小組報告。因應課程設計改變,團隊老師們秉持評量是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溝通,彼此了解和回饋的機制。因此透過評量規準的訂定,將課程目標與期待讓學生們知道,更可以達到提供學生改進表現與追求卓越的依據與目標。

(1)第一項作業─課程反思札記
透過「反思札記」學習單,要求每位同學於全學期挑選課堂進行記錄與反思。這個學習單的設計著重在協助學生透過反思的歷程,檢視與記錄自我學習情形;而教師也能透過反思札記,從中檢視是否達成課程目標,是否需進行課堂設計調整,以及切實掌握學生學習及後設情形。評量規準著重在「課堂記錄詳實度」以及「反思完整性」。

(2)第二項作業─我的生活地圖
繪製「我的生活地圖」,每位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環境為觀察範圍,可以是住家所在村里或部落、就讀學校的校園或校園外的環境。觀察範圍大小不拘,但必須是親自觀察的結果。統整觀察結果後,自行決定繪製內容(普通或主題地圖)、訂定圖名,並在繪圖時加入重要地圖要素,如比例尺、方向標、圖例等。須以手工繪製,並配合地圖作品撰寫。評量規準著重環境資源、方位圖例、地圖美學、空間配置、觀察記錄與心得五個面向。

(3)第三項作業─城市的N種表情
「城市的N種表情」是團體報告,內容包含觀點提出、文獻收集、田野實察、口頭說明,相關任務要求如下列:
-能呈現報告觀點所需的文獻資料,且能進行有意義的分析與整理。
-能依據實察路線提出具體執行的狀況。
-能提出田野實察的總結與心得。
-能以清晰口條、適當音量進行發表,並能與聽眾Q&A交流互動。
-能製作色彩、字體版面適當且切合主題的簡報。
-課堂記錄與反思日記。
評量規準面相則以報告內容呈現之主題觀點與詮釋佔百分比最高,另兩個則著重在簡報版面美學與口頭表現。


成果與效益:

老師們相信「學生絕對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能力,同時也能據此展現出公民關懷與公民行動力」,依著所設定的課程目標,這樣一門不同於以往的學科專業課程,透過前述七個步驟規劃,展開教學引導。協助學生同步進行「知識的學習」也連結「學生能力培養」,並引導他們能遷移這樣的能力,應用於其他學習或日常生活中。

課程實施至這個學期進入8.0版,從新課綱第一屆學生全面開始實施起,13個普通班,採上下學期對開方式安排課程,亦於學期結束時由教學組製作表單,進行課程回饋與建議。每位學生均繪製個人生活地圖,地點含括嘉義縣市各鄉鎮區,內容包羅萬象,並結合校慶週辦理擴大展覽。每位同學繳交四篇以上反思札記,透過學生自我省思與書寫。每班各產出六組「城市的N種表情--新市政簡介報告」,小組進行自導式規劃實察路線。

一、學生期末成果展現
108及109兩個學年,共計產出910張個人生活地圖,地點含括嘉義縣市各鄉鎮區,並結合學校藝文中心學校藝文中心辦理擴大展覽。反思札記共計收到3640份,透過學生自我省思與書寫可以發現:

1.八成左右的學生對於「ORID焦點討論法、PBL討論法以及公民政策參與討論」這樣的課程安排感覺新鮮,也覺得收穫很多,更表達有強烈意願將這樣的方法應用在其他學習活動中。
2.七成四的學生第一次嘗試自我規劃實察路線,和夥伴們一起進行「小壯遊」。
3.六成三左右的學生覺得要完成小組「城市的N種表情」表現任務很具有挑戰性。
4.九成五以上的學生肯定這堂課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並選擇上傳城市探索課程的學習成果至學習歷程系統。

「城市的N種表情報告」兩學年共計156小組的成果,主題包羅萬象,有觀察商圈店家的發展樣態;有調查嘉義市無障礙空間設施的友善程度;有探索長照2.0在嘉義市的應用情形;有研究「舊屋力」—老房子的活化應用;也有嘉義市不同類型公園屬性與市民應用情況分析……等。可以看出學生對於城市觀察的多元角度,更能發現在題目選材上,充份展現出高中生對於地區關注、公民關懷。從簡報版面美學設計上來評析,學生在進行顏色、字體大小、插圖使用、動畫安排等設計都達一定水準。

二、學生意見回饋
從報告內容部份來看,學生們的主要回饋意見如下:

1.文獻資料不知如何應用
2.實察發現與原設定之議題差異太大,但因時間不足,來不及修改
3.小組無法將實察結果、文獻資料對應研究的焦點議題
4.選擇的主題與焦點議題關聯性不大
5.實察發現、結論與建議無法回應最初的研究動機


影響力與擴散性:

團隊教師帶領孩子更寬廣詮釋地方,進行多元參與及理解,以學生自主規劃的城市探索為學習重點,突破「地方學」課程的既定印象與設計框架。並期望能從探索嘉義市為出發點,將觸角拓展至國內外其他城市的觀察與學習。

一、進入「110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複選」

二、獲「109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暨國教院基地學校課程與教學創新教案甄選優選」

三、獲「108學年度高中優質化亮點課程推薦」

四、嘉義市博物館季刊-《桃城.晃遊》邀稿分享

五、獲邀至各大學與國、高中進行多場次分享演講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