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宜蘭縣蘇澳國民小學

沿著阿里史溪 尋找記憶22度C


2010年一場百年罕見的大水災,沖垮了蘇澳鎮的居住品質和經濟,以往知名的蘇澳冷泉,近年再造失敗,兩者皆對蘇澳國小學區造成巨大衝擊。近十年來蘇澳人口不斷外移,一度被列為急需地方創生的城鎮,許多家長從國小、國中階段即開始規畫遷移至鄰近鄉鎮越區就讀,蘇小的老師們擔心孩子一旦失去和家鄉的連結,畢業後外出工作就不會再回到家鄉生活,因而積極規劃一系列的社區探究與認同課程,從校園後方的阿里史溪開始,探尋蘇澳冷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帶領孩子透過五種感官體驗這片土地的喜怒哀樂,以行動感動家長和社區居民,希望能深化學生和自己鄉土的情感連結,更期盼這群孩子即使長大外出求學或工作,有朝一日會再回到這裡耕耘和回饋鄉土。

專案具體內容:

之前蘇小的訪泉課程僅止於郊遊玩水,然而近年冷泉再造失敗,沁涼的湧泉變成汙濁的排水,滿懷期待的遊客各個失望地轉身而去,但在地的居民和孩子呢?這是他們生活的環境,孩子們會捏著鼻子說:「冷泉味就是臭水溝味!」除了哀嘆和抱怨之外,更應該讓孩子了解問題所在,並構思解決策略,重新亦從心認識蘇澳和冷泉,是相當重要的階段,因此我們將課程重新規劃,結合社區及環境,成為108課綱的正式課程。

從一年級的認識美感校園、二年級走出校園拜訪社區,三年級從心認識蘇澳,四年級尋找記憶 22℃,一直到高年級的社區公民行動,老師有規劃的陪伴孩子認識蘇澳,幫助學生覺察和感知社區的發展及生活脈絡,學校也因此走入社區、活絡人際網絡,更使得120周年校慶有許多校友回母校致意,場面熱鬧溫馨。

一、蘇澳小背包客(二年級)

1.地圖創作:我的上學之路
老師先透過Google map 的實境地圖,引導孩子回想,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會經過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或建築物,陸續標記大家提出的機構建築於地圖之上,再搭配課程,帶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公家機構,最後讓他們透過繪製上學、放學的路線地圖,透過手作美感和創意繪製出這一路的風景。

2.參訪機構:生活探險家
位於蘇澳鎮市中心的蘇澳國小,鄰近許多公立機構,如郵局、警察局、戶政事務所等,雖然從事前聯繫、規劃、行政作業到請求家長支援等繁瑣之事外,還得承受交通安全的壓力,然而透過學生與家長的肯定與回饋,二年級的教師們仍願意分批帶著孩子、揹起小背包,展開新奇的社區探索。幸運的是,即便業務繁忙的公家機關,也會紛紛增派人力接待學生,致贈各項紀念品或設計體驗關卡及有獎徵答,而孩子們的笑聲則會為正經圍坐的辦公氣氛,增添一抹活潑溫馨的氛圍。

二、蘇澳記憶存摺(三年級)

1.尋根:世紀學堂
蘇澳國小具有120年的悠久歷史,最早在社區晉安宮內的私塾學堂就是蘇小的前身,現在的蘇澳站也曾是蘇小的舊校址,因此每年會安排社區探究課程,以蘇小變遷的歷程認識社區的發展歷史,以及豐厚文化。尤其晉安宮旁佇立開發蘇花古道的「羅提督里程碑」、經由地方仕紳設立位於蘇小前校址的「興學紀念碑」、蘇澳火車站的金馬號、鐵路轉盤等都是蘇澳人土地記憶庫裡的重要資產。

2.知土:認識產業文化
以往為蘇花交通要塞的蘇澳,早期有漁業、礦業等多元產業,隨著時代變遷、雪隧通車後,增加了觀光產業型態,也由於蘇小歷史悠久,眾多校友廣布於各項產業之中,讓我們在安排多元產業體驗時,多了很多幫手,不僅願意配合學校,甚至熱情的為蘇小學生規劃量身訂做的行程,讓這群孩子能更享受學習特色產業的樂趣,也加深對家鄉經濟條件與經濟模式的認識。

三、尋找記憶22度C(四年級)

1.冷泉前世今生
校園後方的阿里史溪,蜿蜒貫穿整個蘇澳市中心,與市中心的交叉點剛好是蘇澳冷泉最豐沛的區段,在溪水邊玩耍,是歷代蘇小學生的歡樂記憶。不過隨著河川整治加蓋,阿里史溪隱身於車水馬龍的道路旁,似乎已逐漸被人遺忘,也不見玩耍的小小身影們。於是我們藉由數張老照片,每到一個定點就透過老照片向孩子述說關於這條溪流的故事,照片中有以前孩子在溪邊遊玩的身影、闔家出遊、也有水災的影像,透過這樣的「時空招喚術」,相較眼前的景觀,試著讓孩子閉上眼想像過去的生活情景,打開心中想像力的眼睛,看見阿里史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過程中,我們先藉由「感官照相機」的暖身活動,教學生如何減少外在訊息的干擾,運用身體五感開啟對周圍環境事物的敏銳知覺,並帶領孩子往阿里史溪中下游前進,過程中透過美感筆記的方式,將感受到的深刻畫面,如同拍照一般用各種顏色記錄下來。接著走到冷泉公園,帶孩子玩老照片情境猜謎遊戲、飾演默劇,再一口暢飲清涼有勁的彈珠汽水,光腳踏踏沁涼冷泉、用溫度計下探泉溫,「老師沒有騙我們,真的是22度!」相信孩子一路下來的體驗和感受遠勝於紙本的知識學習。

2.蘇澳雨,水噹噹
雖然2010年的蘇澳水災是因為瞬間降下超大豪雨導致淹水,如今依舊多雨,造成居民生活上的不方便,然而隨著阿里史溪排水系統的大幅改善,加上許多地區受極端氣候的旱災所苦,我們試著引導孩子逆向思考,用正面的態度享受蘇澳的雨水。因著豐沛雨量,稀釋了鄰近石礦工廠和工業區的汙染,蘇小也因此有了一所綠意盎然的校園。為了欣賞受雨水滋潤的冷泉區,同時也希望扭轉冷泉再造失敗帶來的沮喪心境,教師利用各種回收素材讓學生分組創作,透過孩子直率的視角、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製作兼具美感和生活功能的冷泉空間,重燃孩子對蘇澳冷泉未來的期待。

課程在第二年進行時受到疫情影響而暫停,改為讓學生個別創作天氣圖,並分組上台解說設計的理念。我們也準備水災的專輯報導讓孩子線上收看,而2010年剛好是這批孩子出生的同一年,所以我們請學生訪問家長,瞭解當時的情況、背景和資料,再透過童詩和文學創作,並分享創作,以童趣真摯的心聲和藝文美感轉化歷史記憶的悲傷,帶領孩子用正向心態迎接氣候與環境的變遷。

四、社區公民行動(五年級)

1.冷泉學習地圖APP
學校期盼學生不僅有知識和能力,更期盼他們能對社會有正確的態度和實踐能力,因此在高年級階段,規劃的是發掘問題並且嘗試參與行動和改變。例如,透過教網中心長期推動的宜蘭縣學習地圖APP,由教師增能研習共同設計題目和關卡,讓孩子經由地圖的闖關活動了解目前蘇澳冷泉現況與問題,藉著多元自主學習認識冷泉景點特色,訪問周邊市場居民、主動發掘問題,在帶回教室內進行分組討論、規劃解決策略。

2.「孩有夢想」市集
冷泉再造失敗導致人口外移的狀況,不僅對蘇小造成影響,對鄰近的中原市場同樣帶來衝擊,所幸在地的<書澳創聚197>獨立書店積極發展地方創生的計畫,免費提供中原市場攤位讓各校有機會針對課程教學成果進行發表或販售,期盼鎮內中小學師生攜手活絡中原市場。此活動恰巧適逢蘇小120周年校慶,因此我們透過在專案體驗過的活動,帶領民眾玩老照片拼圖遊戲、大聲唱百年校歌、募集校友的祝福及募款。活動當天,不僅社區民眾對蘇小有更多認識,亦有攤商傳授攤位行銷技巧給學生們,讓孩子有深入社區、體驗生活、與鄉土家人同樂的寶貴經驗,也告訴鄉親:蘇小沒有放棄蘇澳,我們「孩有夢想」。



成果與效益:

一、讓學習場域走進社區
以前所說的校外教學,多為搭乘遊覽車到外地的旅行,卻長期忽略學校社區原來就是最便捷也最貼近生活、能夠實際影響學生的教學場域。社區教學不但可以減少教學成本並增加次數與深度,也有更多時間進行場勘和共備教學設計,以及連結資源,對於社區、學校和師生都具有優勢效益。

二、翻轉老師的教學模式
過去的教師習慣按照教科書的節奏進行教學,而社區探索課程往往是跨領域課程延伸,教師所需共備討論的次數遠大於單科領域,在既定的教學目的需求下,教師們開始嘗試突破原有的教學和評量模式,減少單向的講授、增加任務指派,從學生角度思考,對於教師增能有相當大的助益。

三、奠定校訂課程的基礎
發展新課綱的初期,校內同仁對於孩子的學習圖像一直無法聚焦,以為將校內較具特色的領域師資或課程擺進去,就是新課綱學校的校訂課程,殊不知只是錦上添花,忽略新課綱的真正精神與轉化學習的實際需求。然而近幾年學區人口大量減少的壓力,讓教師們痛徹分析,發現孩子真正缺乏的是在地認同感,進而強化社區探索課程。開心的是,老師從孩子進到社區學習後閃亮的雙眼,更加肯定以此方向作為學校新課綱的校訂課程基石。

四、累積孩子的家鄉情感
這一系列的社區探索課程,不僅能慢慢累積孩子對家鄉的情感,更冀望能感染父母也能認同這遍成家立業的土地。社區是社會或國家的縮影,社區大小事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如果父母能投入更高的參與感和關注度,相信孩子身為家庭成員、蘇澳百姓,會更愛家也具備公民意識,社區會因此具備更強的向前驅動力。

五、增進學校與社區互動
回顧以往,過去的教學像是封閉在校園裡,校園舉辦的活動也僅限於家長會參加,但近年無論教學活動或社區參與,都可以看到學校孩子的身影,家長協同參與學校戶外教學活動的比例也明顯增加;許多社區民眾和畢業校友在媒體、官網或粉絲專頁上看見學校這一系列課程,紛紛表示肯定與讚賞,並且願意支持辦學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來帶蘇小120周年校慶返校校友的人數都變多了,可說盛況空前,熱絡非凡。

六、跨域合作的成功經驗
當要進行社區課程設計時,對社區文史的不熟悉,往往成為教師在教學上的擔憂,因此透過與地方文史工作室合作,不僅讓教師放心,也有學習的對象和來源。教師與地方文史工作室的友善互動,也陸續促成了幾次在地合作案,「孩有夢想」市集就是相當成功的案例,後續更成就了跨學校的教師專業社群,蠢蠢欲動的教育能量正一點一滴的改變蘇澳地區的在地連結與素養知能,為教育地方創生翻開另一新頁。



影響力與擴散性:

蘇澳國小的學生經歷過社區探究的課程後,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究竟能否發揮潛在情感連結影響力其實沒有人說得準。然而從課程實施後,家長和社區民眾的回饋及反應,都讓沉寂多時的社區氛圍明亮起來,不僅家長紛紛自願協同參與課程、隨隊協助教師,社區居民也踴躍當起嚮導為孩子解說家園故事。

我們也才發現原來人們對鄉土的情感竟是如此深刻,只是沒有適當的方式傾訴和付出,民眾一旦有了平台和齊心致力的夥伴,其實人人都希望家鄉好,對鄉土都有一份深層的關懷與期待。因此遠的未來不敢說,但課程對於此刻的蘇小社區已經帶來變化,我們也期待這般鼓動人心的在地連結能量,將促成更多社區發展的團隊與管道,藉由獨立書店、文史工作室、學校、公家機構、民營店面、工廠、市場等等,交織出個人、家庭、教育、文化、環境、觀光、產業等屬於蘇澳豐富的美好圖像,成為地方創生運動的榜樣。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