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道禾實驗小學

影窗偶語—大肚王國


有句順口溜是這樣說的,「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這是老一輩的人用來揶揄清朝時期,閩粵居民偷渡來台討生活的事件。不過,好端端的為什麼這些偷渡客要冒著生命危險,離鄉背井來台灣?他們究竟違反了哪一條規定,為什麼不能正大光明的出現在甲板上?許多六、七年級生,或許都有聽老一輩的人講過這些歷史大事,但對於它的來龍去脈,卻可能只是一知半解。

身為臺灣囡仔,如果不知道自己生長的土地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未免也太落漆了點!不過,儘管歷史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如果只是死背課本上生硬的內容,不僅讓人興趣缺缺,甚至容易對歷史產生嘔吐感,那麼要怎麼讓孩子了解歷史、親近歷史呢?道禾實驗小學帶著學生從行動踏查與皮影戲下手。

總有許多在地的故事,需要我們去了解與認識,方能更深切的傳遞;總有許多式微的文化,需要我們去了解與認識,方能為之好好的傳承。道禾實驗小學四年級的文化課程有兩大脈絡:上學期為「人人都是史家」,下學期為「經濟與行銷」。在「人人都是史家」的主軸下,什麼是歷史?誰來說歷史?歷史如何被演繹?如何接納、尊重多元的歷史觀點?老師帶著同學們從了解歷史事件開始,扮演史學家的角色、重返事件現場、探討事件發生始末,並以「皮影戲」為媒介,重新詮釋與建立個人對事件的觀點。而「經濟與行銷」則是以「社會參與」的精神,將「明信片」義賣所得捐給「台灣三部曲」,因此整合兩學期的課程脈絡,「跨領域」是必要的,為期一年的故事就此展開。

專案具體內容:

一、前場準備 / 史觀的建立
1.我從哪裡來?對自己血緣的探究
「台灣島上的居民大多是從大陸移民而來,請問家裡的大人們,你家是從什麼地方到這塊土地的呢?」孩子帶著問題回家尋找答案,回到學校後,收到不只是一個地名,而是一家一個故事。台灣的移民史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那一段為眾人所知的「唐山過台灣」:黑水溝故事。

(1)這一咖鐵箱–從史博館借出的大戲箱
當老師提著一咖銀灰色的鐵箱進入教室時,裡面是「歷史」、「一個故事」,也是「一群人的奮鬥史」。打開這只從台灣歷史博物館出借的教具箱,「唐山過台灣」正是鐵箱的主題,藉由其中的物件了解漢人的移民史。當你面對「十去六死三一回頭」的處境,及旁人不斷提醒著,「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的同時,到底要不要渡過黑水溝呢?課堂上用戲劇的情境,讓孩子得以進入角色,以「假如我是……」的立場再重新思考並做出選擇,於是,孩子用四格漫畫與對話,闡述個人的想法:

「我一定要去台灣,因為繼續留在這裡也是活不下去,就拚了!」
「不要去,家裡有老婆、孩子、還有爸媽,我去台灣,他們怎麼辦?」

(2)有唐山公、無唐山嬤
當這群羅漢腳平安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開墾一段時間後,孤家寡人的他們來到這裡無依無親,於是漢人與原住民的通婚,就此開始另一段台灣的故事。為什麼「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學生得以從上一段的歷史中推斷這一句話的緣由,透過與平埔族的通婚,繁衍了下一代的我們。什麼是「平埔族」?讓孩子起了另一個疑問,也展開另一段歷史的探究,大家一起找到一段大台中地區平埔族的故事──大肚王國。

2.大肚王國的被發現
這段從荷蘭的熱蘭遮城日誌發現的歷史,一直到1970年代,方被台灣的史學家發現,原來在四百年前的中台灣,曾經出現一個類似邦聯制的龐大族群,由一位「甘仔轄阿拉米」,人稱大肚王的首領統治著五個族群,共二十七個部落的歷史。他曾經帶著族人抵抗荷蘭人的入侵,最後雖不敵槍砲彈藥的威脅而落敗,為了保障族人的安全與文化,大肚王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談和,讓族人保有一段平安且富足的生活。

(1)教室裡的大肚王國資料庫
「大肚王是國王嗎?」、「他住在城堡裡嗎?」「他有很多的士兵嗎?」孩子就其經驗提出了疑問,然因是荷蘭文譯音,將大肚王稱為國王,將部落稱之為王國,這與學生既定印象中國王與王國的概念有很大落差,如何讓學生知道這一段故事呢?「教室圖書庫」的建立為首要目標,學生依經驗與方法,找一本與大肚王國相關的書籍或資料放在教室圖書館裡面,13位孩子即有13本相關的書籍可以閱讀。這段歷史近期才被發現,相關的書籍少,家長在參與的過程回饋到,「土生土長的他,從不知大台中有這麼一段故事」,可見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2)行動踏查
大肚王的遺族仍然存在,且後代仍致力於文化的保存,於是我們開始了一場「行動學習」。

★第一站:牛罵頭文化園區
這裡保存了大台中地區的演進史,在這裡可以看到大肚王時代的建築以及可能使用的相關器皿,經由解說,學生將書中所讀到的歷史再次與之核對,在立體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對這段歷史更具體的結論與想法。

★第二站:拍瀑拉故事館
大肚王的後代,憑藉族人的共同意識,合力找回與保存這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潘理事長帶著孩子走在約有兩百多年的小巷內,兩側住房內多為拍瀑拉的遺族,隨手敲門出來迎接的熱心阿伯,皆可信手拈來一段故事;兩側的壁畫彷彿走進時光長廊,大肚王國的故事是如此的精彩。帶著孩子唱歌的是70歲的阿嬤、帶著孩子跳舞的是四位年齡加起來近300歲的長者,族語、族舞與儀式在這裡一點一滴被復育著。孩子很認真,長老們更認真,這一段幾乎被切斷的文化與歷史,需要更多的心血與新血被注入,更需要被廣為人知。

二、中場統整 / 影窗偶語-大肚王國
魏德聖導演期待在2024年,台灣出現在世界地圖滿四百年之際,透過對兩千四百萬人的募資,拍一齣屬於這塊土地的《台灣三部曲》。學生也想將他們自己知道的大肚王演成一段故事,於是「影窗偶語大肚王國」就此發生,為何會選擇皮影戲作為課程展演的媒介?道禾實驗小學成立皮影戲團已有16年,鑒於皮影戲的沒落,希冀透過校園推廣,向下紮根。

1.一群人一起共備課程
(1)劇本篇 VS 國語文課程
大肚王的故事演出的元素可遠至唐山過台灣的移民史,也可近到現在族人的復育故事,戲的規模關乎於要傳遞給觀者的內容與想法。孩子進入說書人的角度,以電影分鏡圖的概念思考要演出的片段,並再次以四格漫畫的形式,呈現孩子對文本的想像。

(2)戲偶製作篇 VS 視覺藝術課程
為了提昇戲偶的美感,視覺藝術課程老師教孩子如何設計鏤刻的花紋,與耨名水彩的上色技巧。

(3)鑼鼓點 VS 音樂老師
後場音樂是本次課程的大突破,音樂老師與戲曲老師為此先接受傳統鑼鼓點教學,而後再轉換成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帶著大家學習。雖在正式演出時是由四位學生代表上場,但事實上,是全班的學生都可以隨時組成四人團,上場表演開場鼓。

(4)排練與演出 / 老師、學生VS 導演、演員
進入此階段,師生關係將轉換成導演與演員的角色關係,於是從選角、面試到排練,一切都按照劇場規則。導演有權利要求演員將戲演好,演員有義務盡其應盡的責任,例如熟悉台詞、熟悉戲偶操作與走位等。這層關係的轉換,讓排戲過程很順利,大家在角色中認真的各司其職。

三、下半場衝刺<經濟與行銷>
在踏查的過程中,孩子知道大肚王的族人為了他們的歷史,在有限的經費下不斷的努力著:也知道魏德聖導演透過明信片義賣,與一場場的演講籌措拍戲資金,演這齣戲,可以做些什麼呢?歷時近一年,籌備近半年,演出一場?或者多演幾場,透夠我們的力量或許可以完成更多事。於是,另一個計劃悄然地展開。

1.巡迴演出,我們可以嗎?
在踏查時,牛罵頭工作人員與拍瀑拉族人得知最後會以皮影戲方式呈現,紛紛期待前來學校欣賞演出。更多人欣賞?當然非常樂意。到學校欣賞的人數畢竟有限,那何不外出公演呢?讓更多在地人了解在地的歷史。

確定行程後,共計要演出校內5場,小學部3場,幼兒部2場,牛罵頭文化園區2場,共7場的演出行程。當孩子知道有這麼多的邀演後,興奮之餘,首要面對的是耐力與體力的挑戰。演出期程不但會運用到假日的私人時間,其中一場甚至會碰到期中考以及更多的排練行程,在導演對演員說明整個歷程需要這麼多的付出後,再次詢問小演員們是否願意配合,在取得共識後,確認共巡迴演出7場。

2.一人一信,宣傳持續擴大
這封信的意義,猶如魏德聖導演不斷地舉辦巡迴講座,讓更多的人參與這計畫,孩子可以透過書信,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並一起支持這件事。

3.募資,我們可以嗎?
依照電影宣推的概念,將拍攝海報放在各大平台宣推,視覺藝術老師帶著孩子們欣賞各類的海報後,孩子們發揮創意,設計出十三款的海報(一人一款),從中挑出一張為宣推海報,那其餘十二張的創意呢?於是,義賣的概念出現在孩子的腦袋裡。孩子組成兩兩一小隊,帶著這十三張明信品到各班宣傳,並舉行預購活動,礙於經費不足,無法事先影印,只能先預購,收到錢後才開始大量印製。最後共印製300份明信片,扣除成本全數賣出後,捐助「台灣三部曲」三萬元,及拍瀑拉故事館二萬元。


成果與效益:

山岳家的人文課程以一年的時間,將「影窗偶語-大肚王國」作為課程題材,除了了解史實,也幫助孩子建立起客觀且相互尊重的思考模式。在回顧與記錄的此刻,歸納出經典教案的幾項特點:

一、少,但是更好
一年一件事,孩子浸潤在所見所聞,形塑班級團隊氛圍。在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透過不斷的對話、聚焦,讓主題課程的精神與核心價值展現。學習深刻的程度就像染一塊布,一開始放下染缸一定會染上顏色,但容易退色。若要顏色持久,一定要多次、反覆、長時間,便能看見這塊布的深刻色彩。

二、師者的模樣
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孩子看見各領域老師從無到有一起發想課程,發展各科主體性,互相合作,以學生為中心思考課程,能在人文課程與皮影的專業老師合作,孩子們能在道禾的多元課程中接觸到這戲曲文化元素,也有機會從無到有經歷過一齣戲的誕生。老師能藉由歷史故事帶領孩子探究歷史觀點,依據屬於這個班級孩子共同的觀點,進而創造出新的詮釋演繹,藉由皮影戲這個載體,孩子跟著老師從頭學做戲偶,與一齣戲上場前的預備,做中學的學習體驗是深刻的。

三、課程,從孩子的身上長出
老師固然有對課程的想像,但孩子是學習主體,課程計畫也因著班級整體的學習速度、反應、關注之處、能力而調整。老師能夠覺察反思,且即時調整每一次的授課內容,讓課程更貼近孩子。

四、孩子從不耐煩,到不厭其煩
在成為作品前,是需要許多「刻意練習」的作業,堆疊孩子們的能力與態度。透過老師以心傳心的引導之下,孩子們開始從作業當中看見自己的成長,也看見基本功蘊含的能量,便能從不耐煩,到不厭其煩地一起為作品而努力。

五、課程的未完,待續
先前,魏德聖導演寄給山岳家「未來明信片」,感謝道禾實小對「台灣三部曲」的支持。結合國語文探討的「時間穿梭機」---到未來的文本,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參與「台灣三部曲」的「未來明信片」的活動,寫信給未來的自己。在四年級即將結束之際,孩子給自己半個小時,寫一封明信片給2024年的自己;可以很嚴肅、可以很煩惱、可以很俏皮、可以很勇敢;好的、壞的、難過的、開心的、難忘的,不管內容是什麼,都是這個時期的一個紀錄,值得留下來。

六、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
以皮影戲的形式詮釋大肚王國的故事,是首例但不會是終場,為期近一年的課程,學生從一無所知到具體的詮釋;教師群共備的過程難免因意見不同而有挫折,也因遇到困難而萌生退意,但有趣的是,不管過程中遭遇怎樣的困難,大家都願意坐下來,一同商量各種解決的方式,並成為彼此的支柱相互扶持。家長在知道整個計畫後,送給老師的一面小旗幟,上面的這一句話也成為「影窗偶語-大肚王國」最完美的句點: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課程,是一種「文化傳承」
「影窗偶語-大肚王國」在校內外演出7場,觀賞人數計600人次;沙轆社的耆老也邀請族人們欣賞;因緣際會下公視團隊來採訪、記錄這個故事。

二、課程,是一項「社會參與」
2020年八月,課程從「了解自己從何而來」開始,並計畫透過皮影戲演出,將明信片義賣的款項,投資魏德聖導演的《台灣三部曲》電影集資計畫。因疫情的關係,電影團隊面臨資金危機,四年級的孩子和老師一起在線上捐款,謝謝他們對台灣的付出與投入,師生們也希望透過自身的力量加入他們。

三、道禾三部曲
老師以在地文化皮影戲為媒介,連結人文主題發展三年的課程計畫---「道禾三部曲」,同時新竹道禾實驗小學,也將此跨領域課程在五年級實踐。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