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Sci-Flipper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一個飲料杯的旅程


有沒有一種課程,是可以跨越課本章節、打破校際疆界,讓學習與真實世界連結,尤其是在以升學為導向的國中課室中?多數學生的學習生涯,天天都被作業海淹沒,能不能有機會讓學生的作業變成作品,讓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見?

Science Flipper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自2014年創立至今,始終致力於「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由不同縣市的教師夥伴們,共同產出許多課程。今年,Sci-Flipper以「一個飲料杯的旅程」為題,為課程做出全新嘗試,一方面運用協作平台建置完整的線上課程,能在多元的載具與平台操作,另外也能在不同領域和地點、甚至是偏鄉實施。

透過此課程,學生開始關注環境議題,也學習到部定課程的內容,並培養同儕數位協作的能力。


專案具體內容:

一、甜蜜滋味的背後……
酷熱的夏日午後,來杯清涼的冰飲真是一大享受!不管是香甜可口的珍珠奶茶,鮮紅、橙黃、翠綠的茶飲,或是晶瑩剔透的漸層果汁,放學後人手一杯,是幸福的甜蜜滋味。但在小確幸被滿足後,這一杯杯盛裝著甜蜜飲品的塑膠杯往哪裡去了?人們為了生活便利製造出來的產品,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

身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

二、涵蓋生態與環保主題的PBL跨校課程
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利用真實的問題來引發學習動機。學生在老師設計的PBL課程中,需要歷經對問題的追尋、反饋與修正,最終展示學習成果,才算完成學習。這樣的設計能有效提升自主學習的動機,進行知識建構與整合,學生們也能在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反思等不同的能力。

「一個飲料杯的旅程」是一門整合生態與環境教育的跨校課程,從學生生活中經常購買的手搖飲料發想,引領他們思考「盛裝著甜蜜飲品的塑膠杯」,最後都去了哪裡?平常,學生可能認為只要將飲料杯清洗乾淨、確實回收,就沒有問題,但為何海漂垃圾、塞滿塑膠垃圾的鯨魚消化道,以及海龜鼻孔裡的吸管的畫面,卻一再出現?這個課程的設計也希望解決許多生物教師共同的痛處,就是愛護環境的「知易行難」。學生都知道,全球氣候變遷使環境惡化,也知道熱帶雨林需要保護、碳排放要減緩、要認真做好資源回收,但他們從來沒有發自內心的疼惜環境,並採取行動。因此,這個課程想要讓學生更有感,更有採取行動的機會。

三、與課綱連結的UbD設計模式
本課程以「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模式進行設計,先盤點國小到國中以「生態與環境」為主題的學習內容,從國小的先備知識出發,再列出國中七年級與本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接著設定預期的學習目標,找出對應目標的評量策略及理解證據,最後規劃學習經驗與課程教學活動,發展符合新課綱的素養導向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藉由協作平台呈現學生的具體表現任務,作為多元評量的依據。

四、學習目標
1.在課程設計的專刊任務中,學生能將從課本學到的知識,與觀察到的環境議題正確連結,並推論出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自己的論點。

2.透過Google協作平台製作專刊,學生能由自己選定的主題生物,具體呈現此主題生物為主角的相關資料,例如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發現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反思人類活動的的必要性,進而做出對環境友善的倡議行動。

五、學習任務―協作平台專刊設計
課程最後學生產出的作品會像部落格,也像雜誌,以圖文並茂的網頁,呈現主題生物的介紹與相關的環境議題。參與課程的老師可以依教學現場的不同需求,用簡報、海報或書面刊物的方式搭配呈現。

學生3至5人分成一組,利用協作平台設計自己的作品。由於這次課程剛好遇上疫情停課期間,學生可以在線上課中,同步編輯協作平台,也可以在課後,自行上線優化自己的專刊。

此外,為了讓有興趣參與的老師容易上手,課程也建置了「教師模板」,在模板中,有錄製好的協作平台教學影片與文字等教學指引。「學生模板」中,則放入編輯技巧教學影片、文字說明與範例,每個分頁都是學生的「作品鷹架」,學生依循鷹架,蒐集資料、影片、圖片來詮釋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學生模板的頁面及編輯說明如下:
1.回想生活週遭曾發生的污染事件
說明:優先以臺灣的環境污染事件為例,若無,可介紹世界各地的環境污染事件
2.說明該污染事件涉及的污染類型
說明:判斷此事件有哪些方面的污染類型,並對該污染類型進行定義。
3.解釋該污染事件的來源、發生原因與污染狀況
說明:依序說明上述污染類型的詳細污染狀況
4.介紹受污染事件影響的生物
說明:在此污染事件中會受到受影響的生物
5.主題生物的基本介紹
說明:請從4中選一種生物為主題生物,說明其生態系、族群、群集、棲地、生態角色、交互作用、保育方法……等
6.說明該污染事件對人體的影響
說明:該污染事件對相關生物或人體造成那些改變、損傷、生理異常或疾病?必須包含致病原因、傷害嚴重度等。
7.提出該污染事件的爭議、影響、代價、發展、後續處置
說明:需要說明此污染事件的兩個以上不同觀點,可參考生物保育、人民生活、經濟發展、政府立法或族群文化等面向說明。
8.關於該污染事件自己的好奇、疑惑、意見與倡議行動
說明:提出自己的主張、理由,若生活週遭有類似的污染事件,在還沒被媒體披露之前,自己會採取什麼具體行動?

六、學習流程
課程從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切入,並且在一開始就讓學生知道,這是個跨縣市、跨校、跨班的協作平台,「完成後,會有其他共學者看到你的作品!」老師會告訴這麼告訴學生,並讓他們知道,看作品的人都是其他縣市做同樣學習的學生與老師。

為了避免學生迷失在廣大的網路世界中,不知如何搜尋資料,或是引用到不正確、不恰當的資料,平台中設有「環境汙染事件簿」。這是一個老師們事先設計好的資料庫,裡面有各地的各種污染實況資料,也有受污染生物的追蹤報導。學生可以從資料庫中,找到充分且多元的素材,進而篩選、彙整成自己的專刊的一部分。

本專案的終極目標不只是完成專刊,而是希望學生能有所「感動」,有感有動。學生一邊製作專刊,一邊也能提出對環境的倡議行動,有目的地去改變目前現有或研議中,攸關特定個案或群體權益的實務作法,或是間接促成環境改變,以更符合特定個案或其群體的相關需求。小組要在最後蒐集與主題生物相關的環保行動,以及自己想採取的環保行動,希望學生最後能展現最重要的學習表現―在真實世界中採取行動!

七、跨校學習評量
跨校學習評量是學習的最後階段,學生透過平台上建置好的連結,只要按一個鍵,就能點入任何一部他校的專刊作品,互相學習觀摩。最後再進入Google表單為作品評分、給予文字回饋,便完成跨校互評任務。

八、課程反思
1.用眾人之眼看教學,可減少試錯的過程:
藉由共同準備的歷程,知道學生什麼地方會,什麼地方不會,什麼地方不確定,什麼地方需要等待。

2.教學是一場自我挑戰之旅:
在帶著學生探究之前,老師需要先展開自己的探究學習之旅。希望學生能完成協作平台的專刊,老師就必須要先學習操作協作平台,才能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完成任務。

九、用教育改變世界 SF的跨縣市共備
SF(Science Flipper)是一個由國中生物教師為主的共備社群。自2014年2月成立以來,每個月有來自全臺各地不同領域的老師,不間斷地辦理跨縣市課程共備,大家共同開發無數課程,將一起設計的課程實踐在自己的課堂上,目前已經歷八個年頭。對老師們來說,當看到學生體驗課程、探究知識時,眼神散發的光芒和自信的笑容,就是最大的動力和鼓勵。

今年雖然遇到疫情,實體校園停課,但新開發的課程仍能採取線上教學,透過網路讓更多師生參與,課程也有更多不同的發揮。希望SF可以持續穩健的,以教育改變世界。



成果與效益:

一、成果與效益
1.創新學習:以創新的議題式課程為主軸,融合新課綱的核心素養,將自然科的部定課程內容做橫向連結。給予學生足夠鷹架,提供自主學習平台,尤其是線上分組,讓孩子打破空間限制,學習如何溝通、互動,倡議活動則讓孩子學習社會參與,也讓世界看見孩子的行動。

2.經驗遷移:讓孩子從情境出發,從議題裡發現問題,同時在觀察與分析時,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而透過實作課程的體驗,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將經驗內化並遷移,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

3.跨域體驗:本課程以協作平台打造科技力,概念亦可嫁接於簡報協作。在學生的學習上,資訊載具的選擇不受侷限,並透過網路串聯,打造跨領域、跨時空、跨社會、跨國界的學習體驗。

4.思辨行動:學生從觀察議題開始,接著展開蒐集資料、知識學習、分組協作、統整歸納、深入思辨等一連串活動,最終會形成觀點,進行倡議行動。培養出公民行動的態度,是課程的可貴之處。

整體課程中,孩子藉由教師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精煉學習內容、建立個人觀點,展現團隊合作能力,並強化溝通表達、產生跨域的學習遷移,也透過欣賞他人作品,提出反思倡議,學習用包容心、同理心看待環境議題,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困境。

二、學生具體回饋
1.胡生:多虧這次的專刊,讓我更加認識生活周遭的事物了。
2.許生:雖然這次專刊製作過程非常艱苦,但我也學到了很多的課外知識,非常值得。
3.陳生A:有點難度,但長了很多知識。
4.鄭生:我從這個課程學到第五章的環境知識,學到如何操作協作平台,學會蒐集、判斷網路資料。還有,我覺得這個課程大家分工合作,效率會比較高。
5.陳生B:這次課程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會特意去了解的東西,然後也知道了這個世界受到很多污染。
6.吳生:這次的課程我學會製作網頁的方法,也學會研讀網路資料,更了解課本內容,感覺有成就感。
7.陳生C:這次的課程可以跟其他學校一起學習,學會如何操作協作平台,也學會蒐集與判斷網路資料,然後發現資料很好找,但是找重點還是要有一些時間。
8.蕭生:我覺得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合作的感覺很棒,而且還欣賞到每個人的專長。
9.謝生:透過這次的專刊活動,我真正感受到地球的生態正在被破壞,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保護地球的環境。
10.甲生: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次的簡報活動,來讓大眾感受到我們的理念,讓大家一起保護生態。
11.乙生:我可以積極參與淨灘活動,減少空氣污染;多走路,減少汽機車廢氣排放量。藉由做海報,也讓大家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多搭大眾運輸工具,提醒父母少開汽車、少騎機車出門。
12.丙生:以後看到有人亂丟垃圾的時候,勇敢站出來跟他說不要亂丟垃圾,再來是先由自己做起!
13.丁生:我願意購買本地蜂蜜,(適當)留下生活周邊雜草,提供蜂類授粉。
14.戊生:我願意跟身邊的好友說明污染事件,並讓他們意識到污染的嚴重性。
15.己生:我願意多種植樹和少吃肉,不亂丟垃圾!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風格創新的全套線上課程
提升師生的科技力,並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二、可深化、複製性極高的課程設計
從部定課程出發,在國中七年級自然課皆可實施,亦可深化成彈性課程,可複製性及延展性極高。

三、學校師生跨校串聯,共同學習
上千位師生共同學習,透過他校作品激勵彼此,學生在學習中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四、社群網絡即時共享課程
透過社群網站即時分享課程,吸引全國多校教師參與,本年度實施師生超過1000人,課程透過網路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五、SF社群向外取經,追求突破
線上成果發表會吸引全國數十位教師參與,彼此交流,進行課程評鑑,尋求突破。

六、來自學校的內部迴響
邀請校內教師一同欣賞學生作品。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