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陳育淳 / 臺北市介壽國中教師

美好行動@生活


都會型學校,強調的往往是亮麗的升學績效;但是,世代更迭、科技日新月異,現在的孩子被稱為「滑世代」,他們是「數位原住民」,沉迷數位可能帶來社交冷漠,但善用數位卻可以成為極佳的學習輔具!我們期待引導孩子在數位教育中能感知到生活的溫度與美好,因此,以「美感」為基底,輔以「數位學習」,成為本專案的理念。

我們相信,透過美感的培育,可以啟動學生感知,同時利用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讓美學與數位的邂逅,因而成就「美好行動@生活」專案,包含「生活裡的野餐課」、「臺灣色魅力四射」、以及「拈花惹草」三個主題式課程,期望學生能以多元的感知找到生活的幸福感,善用數位科技,透過發現、探索、應用與省思,感受美、體驗美、探索美、實踐美。


專案具體內容:

家政課,學生們小心翼翼的捲著午餐剩餘的白飯,捏成三角飯糰後包裹上海苔片,生澀的將剛剛仔細切絲的紅蘿蔔點綴於上;數學課的點線面,與拍攝畫面時的美感視覺比例,原來有絕對關係;藝術課上的色彩搭配與蔬果顏色要一一比對,這一堂「生活裡的野餐課」,結合數學、家政、藝術、以及拍攝和相片剪輯,學生們紛紛感嘆,自己原來也能做出這麼增進食慾的幸福飯糰!

除了以食物為主角的「生活裡的野餐課」,還有以臺灣美景為主角的「臺灣色魅力四射」、以植物為主角的「拈花惹草」主題式課程。課程設計以美感為基本的理念,數位學習為策略,期待以創新的美感教育引導孩子感受生活與環境的美好。

一、臺灣色魅力四射
課程中色彩分析的內容,以台灣的景觀為主,首先以學學文創的App分析色彩,並引導學生以水彩調出類似的顏色後,再以介壽團隊使用雷射雕刻自製的色彩比例盒,進行色彩比例差異的體驗。接著以分析出來的色彩,讓學生選擇主色、底色(調性)與強調色,進行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過程中討論主要色彩的種類、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以及其比例分布。最後再將所歸納的色彩計畫通則,運用在第五期安妮新聞的著色活動上,並以AR觀賞。

1.學習歷程:
(1)發現: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照片,請每組學生以20左右的文字描述,從文字中發現色彩是建立事物的第一印象。也是美感呈現的要素。
(2)探索:每人提供一張臺灣美景,各組選出一張最美的臺灣景色,使用學學色彩app分析,找出五種重要的顏色,以及色彩美感的通則。並用水彩嘗試調出顏色,在比例盒上擬定小組的色彩計畫。
(3)應用:各組能從所選擇的照片中,分析出色彩通則並應用,合作完成積木組的色彩計畫。注意到色彩之間的關係與比例搭配。
(4)省思:以醍摩豆智慧教室系統進行小組互評,分享創作理念,也欣賞不同組 別的色彩計畫,並思考色彩美感如何在生活上運用,例如服裝設計、居家設計,結合第五期安妮新聞的著色活動上,並以AR觀賞。

2.評量方式:
(1)表現任務:小組能找出色彩美感通則,完成小組積木的色彩計畫。
(2)評量方式:學習單、實作、小組討論發表記錄。

二、生活裡的野餐課
飲食是每日生活的重要角色,學會將構成、色彩搭配、比例選擇等融入美食饗宴的實作練習,將所學的藝術知能與美感落實於生活,為本課程的主要設計理念。學生以野餐美食的設計為表現任務,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家政的飲食備製與創意運用,數學點、線、面概念結合,並以剩時續食的概念,將桶餐所剩的白飯做成野餐飯糰,並到學校旁的公園去野餐,讓學習始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1.學習歷程:
(1)發現:小組上網選擇一張早餐圖片,簡化後透過色紙剪裁,發現基本造型要素點、線、面的構成關係。
(2)探索:使用小田園的蔬果,進行幾何形體的解構與重新建構的刀工練習,嘗試進行立體的美食組合。
(3)應用:小組設計招牌美食,注意點線面的構成與色彩搭配,以桶餐剩餘的白飯實作招牌美食,並到公園野餐。
(4)省思:選出最美的野餐小廚神,以Hiteach即時回饋系統,進行自評與互評。思考生活中飲食擺盤的運用,以及提升美感的關鍵。

2.評量方式:
(1)表現任務:小組能找出色彩美感通則,完成小組積木的色彩計畫。
(2)評量方式:學習單、實作、小組討論發表記錄。

三、拈花惹草
植物的姿態樣貌千奇,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呈現渾然天成的美感,小盆栽常常被稱為療癒小物,此課程實施在九年級上學期,除了學生此時具有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外,也期望盆栽可以陪伴他們走過準備會考的歷程。課程中以提問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並以ipad進行小組學習,搜尋、研究、選擇、實作、修正、表達,結合數學多面體的概念,與植物種植的知識技能,應用至實際的生活情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程讓學生學習「選擇」,從使用的媒材、造形,加工的方法,排水問題,甚至適合花器的植物,鼓勵學生思考如何解決不同材質與技法的困難,學習為自己的選擇,尋找答案的重要歷程,透過有層次、有意義的真實情境連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植物是生命,生命的移植需要小心翼翼。學生們攜帶著擁有生命的作品離開藝術教室,放置教室走廊或洗手台或帶回家,延續他們對自己作品的關注。

1.學習歷程:
(1)發現:每位同學攜帶可以成為花器的不同材質,探討其質感表現,各組自主選擇想要的媒材與工法。
(2)探索:各組上網探究如何製作兼具排水功能與美感的花器。依序解決實作中材質展現與實用的問題。
(3)應用:小組並完成具有成套感的作品後,選擇合宜的多肉植物移植,並記錄製作過程以及在校園照顧花草心得。
(4)省思:整理學習歷程,分析創作過程的重點,提供關鍵概念進行分享,以供他組運用,並傾聽別人的收穫。

2.評量方式:
(1)表現任務:小組探究花器製作歷程,完成花器製作,學習照顧花草。
(2)評量方式:心智圖、學習單、小組討論發表記錄、實作。

四、教學創新
1、跨域學習啟動生活力
本專案盼在新課綱催化下,以生活為命題,發展相關的美感課程。既然從生活出發,許多的學習就以跨域的方式整合。例如:結合科技領域雷雕技術,研發製作色彩比例盒教具;結合家政與小田園蔬果,以及桶餐的剩飯設計野餐美食;以數學多面體的概念製作花器,生物的知識學習植物種植;第五期安妮新聞的著色活動,並以AR觀賞。有層次的統整各個領域知識、技能發展課程,觸發學習興趣,系統化培育學生的生活力。

2、科技融入學習無界限
本專案將科技定調為學習的工具、評量策略或學習的內容,明確地培養學生 正確使用科技的能力,使學生善用科技。教師透過APP科技分析色彩;即時回饋成就學生的多元評量;使用ipad搜尋資料自主學習;醍摩豆智慧教學系統進行小組分享,翻轉的視覺藝術課無法達成的表現,創造課堂不同風景。

3、情意學習生活實踐處處皆教室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須在真實情境脈絡中才能實踐。本專案課程規劃小組活動,並進行組長、技術長、科技長、行銷長、策略長的分工,從合作中理解彼此學習差異,善用溝通、互助合作的能力來實踐情意。並將學習場域延伸至教室走廊、公園、自然之美等真實生活中,讓學生無處不學,幫助學生學習更貼近生活。



成果與效益:

一、落實生活的素養學習
在教育部為學校所拍攝的美感教育紀錄片中,學生說道:「去讀書上的東西,不可能看一看就突然理解什麼叫美感,一定要自己著手去做才會懂」。透過實際的操作,學生不僅樂於學習,可以更理解知識、技能如何運用於生活。學生們捨不得離開美術教室的神情;鐘響前就跑來報到的熱烈;午休時主動要求到教室繼續完成作品;甚至有空時特地來觀賞未完成的作品等行為,都可以看到學生肯定課程的表現。

二、教師共同備課成就跨領域、動手做的專題設計
「臺灣色魅力四射」使用的自製色彩比例盒教具,是藝術領域團隊與生活科技教師共同研發而成;「拈花惹草」的備課,教師拜訪社區內的花藝店,尋找課程的起點,決定不要限定媒材,擴充花器的可能性。教師團隊為了增能,還自發辦理水泥花器的操作相關研習,並尋求生物、數學、生活科技教師的共備協助,在對話中擴展了合作課程的可能性。

三、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生活課程
本專案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用平板讓學生搜尋資料,例如:「拈花惹草」透過問題的探究與解決整合學生的學習。小組可以透過資料的搜尋跟整理,決定創作的媒材、工法、造型,並解決花器白水的問題。從學生的回饋心得中可見從「I wan’t do it」到「Yes, I did!」的過程;從害怕水泥會弄髒到探究難度、了解接受、如何做、開始做到完成任務,一層一階努力克服,架構自己的學習,並獲得成就感。不設限的讓學生自行探索,解決自己的設計問題的差異化教學,讓學生的成果大放異彩。

四、分組合作學習共好的態度
每個課程的表現任務需要同組的學生齊心完成,學生們要學習溝通表達、一起探索、思考、動手做、調整,從錯中學建構自己的知識、技能,在合作中完成自己的責任與表現。學生回饋對於團隊合作的效能,皆有很深的體會。

五、以美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臺灣色魅力四射」,小組的學生要不斷嘗試,才能調出適合的色彩;「生活裡的野餐課」:從食材的挑選、大小的安排、顏色的搭配、造型的運用都深入的討論,實作時不滿意醬料的線條,擦掉再來一次的嘗試與勇氣,選擇的過程與不斷試驗的精神,都感動著老師。老師知道他們已經漸漸具備了以美感解決問題的能力。「拈花惹草」則是需要系統思考才能解決製作花器問題的課程,學生在不斷的選擇過程中,也體會生活的選擇。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臺灣色魅力四射
1、跨校公開授課:林盛豐監委、范巽綠監委、教育部蔡清華次長、鄭淵全司長、李毓娟副司長蒞臨觀課。
2、媒體報導: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部即時新聞。
3、使用醍摩豆智慧教學系統,提供說課、授課與議課的錄影連結以供點閱。
4、色彩美感到校服務工作坊超過30所。

二、生活裡的野餐課
1、教育部美感教育紀錄片:【生活裡的野餐課|美感教育紀錄短片 EP7】
2、2018臺北市有效教學特優

三、拈花惹草
1、教育部「美感.生活」成果發表
2、yahoo、新浪新聞、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民視新聞、國語日報媒體報導。
3、2019臺北市有效教學優等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