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


說到火車,就不能不提到嘉義阿里山的小火車,它不僅是許多嘉義人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對現在的小朋友來說,也極具吸引力。為了落實林鐵教育深耕與永續傳承的理念,【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自109年起規劃「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包含「GO GO GO林鐵小火車」與「藝起玩動畫:林鐵遊樂趣」兩主題課程,希望透過活潑生動的教學內容,在校園裡搭起無形的軌道,讓林鐵駛入孩子與居民的心裡,師生攜手玩知識、學文化,更藉此認識台灣重要的產業瑰寶─阿里山的林與鐵。

專案具體內容:

一、百年林鐵有魅力,傳承文化從教育開始扎根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日治時期,為開發森林資源而鋪設的產業鐵道,早期以伐木運輸為主,隨著林業逐漸式微,而後轉型為觀光旅遊的交通運具。因其豐富的生態軸線、人文特色及觀光資源,108年獲文化部公告登錄為「重要文化景觀」。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的課程內容打破科目藩籬、進行跨領域教學,從嘉義縣、市40所國小當中,挑選出7所國小共同參與,藉以走入沿線學校,落實教育紮根與文化傳承之使命。

二、跨域學習完整認識林鐵,穿越過去邁向歷史新站點
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不受科目的限制,讓孩子經由引導,主動延伸學習觸角,從各個角度深入探索,一窺阿里山小火車的奧秘。這套課程以五、六年級為主,安排一週的學習課程,將阿里山林業鐵道與火車的歷史與特色,結合生活經驗,延伸語文、藝術與生活科技等跨領域知識,讓孩子從家鄉出發,認識阿里山林業鐵路背後的歷史、地理、人文、生態等多元內涵,親近與認同這條舉世矚目的登山鐵道,最後再帶學生設計、創作自己專屬的林鐵小火車,並辦理火車競速比賽。

三、快樂學林鐵!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讓大人小孩都喜歡
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包含「GO GO GO林鐵小火車」與「藝起玩動畫:林鐵遊樂趣」兩主題,同時也規劃了營隊活動,以下為課程內容說明:

1. 階段一:「GO GO GO!林鐵小火車」
由教師們先行參加師資培訓工作坊,了解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核心價值與精神,並熟悉課程的操作方式。接下來,重頭戲當然就是實施主題式教學囉。

「台灣的鐵道與火車吸引許多鐵道迷爭相追逐,那你知道台灣有哪幾種火車嗎?」
課程一開始,為了讓小朋友們熟悉台灣常見的火車,老師將各種火車圖片置於黑板上,請大家將自強號、復興號、普悠瑪號等「火車名稱卡」,與黑板上的火車圖片進行配對。

雖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搭乘火車的經驗,但真要將印象中的火車與它們的名字配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當遇上車型很相近的火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張冠李戴,「白色車身、車頭正面是紅色的,它是哪一種火車?」當老師一秀出題目,馬上有小朋友搶著回答,「老師,我知道!是太魯閣號!」把普悠瑪號錯當太魯閣號的孩子,一聽到公布正確答案時雖然有點失落,但也因此更加深了對火車的認識。「阿里山號是米黃色車身,紅色車頭、中間有白色V形紋飾……」,「就像台灣黑熊一樣,胸前有個V。」生動的描述再輔以洽到好處的譬喻,小朋友上課時的眼睛整個亮了起來。

「看」完火車,對火車有初步認識後,接下來老師還要教大家用耳朵「聽」,來認識火車的聲音。

「火車來了/柵欄放下了/柵欄叫著:當心!當心!
汽車來了/汽車按著喇叭說:不!不!
火車和汽車相撞了/火車停了/火車叫著:氣──死了」

老師先以逗趣的新詩引起學習動機,並介紹各種狀聲詞,輔以《林鐵之心》影片,帶大家聆聽阿里山林業鐵路行駛營運時的各種聲音,接著請同學們將狀聲詞具體化,創作屬於自己的聲音想像,最後以活潑的朗讀、歌唱方式,發表自己的作品。有人以火車行駛時發出的聲音──唧唧為例,發展出自己的創作,「認真準時的小火車最怕遲到了,在山裡奔跑時,總會忍不住低低的喊聲:急、急、急!」

一系列的主題式課程從認識台灣火車開始,將阿里山林業鐵道與火車的歷史與特色,透過逗趣的教學指引,帶領孩子認識阿里山林鐵的特殊技術,打開五感、用林鐵的聲音寫童詩,也利用林鐵火車的行進方式學習摩擦力原理,最後讓孩子實際動手做出心中的林鐵小火車,並進行競速友誼賽。

在課程的尾端,老師請小朋友們進行林鐵小火車設計與實作,大家利用自己準備的寶特瓶或紙盒,彩繪並裝飾林鐵火車車身,再將它與動力裝置組合在一起,獨一無二的林鐵小火車就誕生囉!僑平國小鄭同學說,「和同學一起製作小火車,分工合作很有趣!」;十字國小三年級的許同學,利用資源回收物紙及鐵罐來製作小火車,藉此也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最刺激的林鐵小火車大賽來囉!」「GO GO GO林鐵小火車」課程在林鐵小火車大賽中告一段落,一系列跨領域課程將阿里山林鐵知識導入,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與領略在地文化之美,同時也透過豐富有趣的課程及吸引人的成果任務,培養孩子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階段二:「藝起玩動畫:林鐵遊樂趣」
由嘉義市大同及港坪國小,嘉義縣水上、達邦及太平國小等接力,先聆聽林鐵的在地故事,再學配音、創作自己專屬的林鐵故事,最後挑戰林鐵主題動畫設計。顛覆傳統灌輸式教學,以生動活潑的課程,將林鐵知識內涵引入校園,點燃孩子對於林鐵的熱情,將文化永續傳承到沿線12所小學師生、居民的生活記憶中。內化為恆久傳承的文化記憶。

中和國小校長黃正發感動的說,「火車每天經過奮起湖和學校,孩子們卻不清楚林鐵背景文化,現在終於認同它,並為家鄉注入新的創意。」

林鐵及文資處黃妙修處長也表示,「阿里山林鐵主題式課程沿著森林鐵道的學校出發,連結森林生態、火車製作、鐵軌設計等,孩子與老師們在課程中找回在歷史洪流中逐漸被遺忘的記憶,相信這些文化傳承,會成為孩子們未來創造的養份。」

3. 階段三:「打造嘉義製材所育林軍」培訓活動
阿里山林鐵原是為了伐木運輸而鋪設的林業鐵道,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鋸切、加工阿里山運下的原木,於嘉義市設立了嘉義製材所。當地保留了許多製材建物及設施,自108年6月30日開放參觀後,已成為許多學校與親子認識林業文化的最佳場域。然而部分消失的設施及複雜的製材流程,對孩子而言,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這處當年號稱「東洋第一」的製材場域,因此特別辦理「打造嘉義製材所育林軍」培訓活動,以培訓小小導覽員為目標,透過場域結合、五感體驗及遊戲互動等設計,將導覽員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及素養融入四天的培訓營中,讓孩子透過導覽過程了解在地歷史,家鄉故事自己說。
Day1古蹟就是我的教室─製材所玩很大
阿里山的木頭從山上運到製材工場後,從廠區間吊運、放入貯木池、鋸切、乾燥、場區設施發電的循環運作等作業,過程複雜且涵蓋了各領域的學問,因此第一天課程設計以「嘉義製材所建築及工序」為素材,結合遊戲闖關讓孩子能夠快速適應場域並加速學員間的互動。課程包含「木屑一條龍」、「吊木大PK」、「原木疊疊樂」、「看誰鋸最快」「動力室大探險」等五個關卡。

Day2知識、導覽技能不可少
以「培養國際觀-認識世界遺產」、「學習導覽技巧-導覽解說的探索旅行」、「導覽放輕鬆–身體動一動」為主軸,讓孩子們認識阿里山林業鐵道的文化價值,以「阿里山林業文化景觀」為標的,關心一百多年來阿里山的文化遺跡、人文歷史和山林復育狀況,共同守護山林資源與文化資產;透過場域導覽,加強傳遞解說時的口語表達、肢體、問答技巧及輔助工具,讓孩子透過觀察、分組討論導覽模式及導覽演練,強化解說能力;同時邀請深耕青少年藝術教育的嘉義在地知名劇團-「阮劇團」授課,課程透過「表演」讓孩子學習面對群眾時,能夠放鬆肌力、並強化肢體的協調性與情感張力,讓儀態展現與自信,提升導覽的膽量。

Day3聽職人怎麼說
活動分成「司機站長來了-阿里山林業火車之旅」、「打造一座天車吧-小小木職人」兩部分,透過林鐵奮起湖站站長吳漢恩先生和資深的林鐵司機翁幸昭先生的分享,帶領孩子到車庫園區認識阿里山小火車及鐵道,也聆聽站長跟司機工作的有趣經驗以及和遊客的互動,讓孩子對於這條每日從嘉義市中心穿梭而過的小火車,印象更加深刻。而小小木職人,則是運用第一天的「吊木大PK」初步認識天車原理,安排孩子們來到位於嘉義舊監宿舍的福樟良材木創工坊,在日式木造建築內,讓孩子感受建築之美並認識木結構的特色外,也請木工老師指導孩子們團隊合作,製作、組裝並彩繪等比讓孩子親手打造一座天車,加深印象。

Day4化身木頭探索阿里山林業的奧秘
無論是阿里山鐵路或是其他林產設施,一切都是源於阿里山森林的資源與開發。第四天的活動,則帶領孩子化身木頭,將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發阿里山的林業資源的過程,樹木砍伐後利用阿里山林業鐵路運送下山,集中到現在的嘉義製材所裁切加工出貨的過程教授與孩子,了解阿里山林業的奧秘與這座城市與木頭的緊密關係。此外,嘉義曾是檜木之都,雖然完整的檜木製材產業鏈消失,至今仍有製材工廠運作;前三天的課程雖已個別介紹製材流程與設施,但透過實際體驗,更仍應用課程所學並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課程安排參觀順益木業及其觀光工廠「愛木村」,化身木頭搭乘送材檯觀摩製材流程,並DIY 木製萬用盒。

Day5現地演練、實地教學
歷經四天的培訓課程,孩子分組各自練習,團隊間互相砥礪、互相學習並修正自我導覽的缺點,最後,進行現地演練,將內化的知識,透過導覽解說產出成果,講故事給自己的同學聽,並經再由導覽老師個別指導、調整技巧,強化導覽解說能力。



成果與效益:

一、文化傳承教育生活化,12校接力投入顛覆傳統新課程
自109年起,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規劃了「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許多同學都對這套主題式課程,給予滿滿的回饋。

林森國小鄭同學的父親是小火車司機員,經過一個禮拜的課程後,讓他不僅對爸爸的工作很了解,也很佩服爸爸;圓崇國小黃同學經過一週的課程,對阿里山林鐵從一竅不通到成為林鐵小達人,除了感謝老師細心的指導,希望下次能再參加這麼有意義又有趣的課程。

鹿滿國小蕭同學的林鐵知識是從阿公口中了解的,蕭阿公年輕時曾在阿里山林鐵工作,後來調到樹木銀行;身為竹崎人的蕭同學,在課程中除了介紹祝山站及竹崎站,還自己帶保特瓶來製作獨一無二的小火車。香林國小莊同學由另一位同學捧著他的撕貼畫,拿起麥克風介紹家鄉阿里山五奇,用撕貼畫呈現阿里山的奇幻,猶如置身於奇幻的童話森林裡,每天都很快樂。

「他們很興奮,原來可以不用那麼拘束,可以認識自己的故鄉、認識爸爸的工作,認識阿公、阿嬤那時候的生活,也認識自己周邊的文化。」林鐵及文資處處長黃妙笑著說。

二、快樂學林鐵,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教師教學熱忱及活化居民共同記憶
阿里山鐵道從日治時期開始行駛,擁有獨特的登山鐵路行進方式與工法,同時帶動沿線聚落的經濟發展。鐵道經過的20個車站,各有其專屬的故事,奮起湖便當亦是因而聞名,這些原本是長輩偶爾提及的片段式紀錄,在經過統整的主題式課程設計裡後,老師們在課堂上,可以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深入探索森林鐵道沿線的故事。

圓崇國小、鹿滿國小、中和國小、十字國小及香林國小等校,校址就位於阿里山鐵路旁,學校本身有發展林鐵特色課程的基礎,透過這次的跨域課程,各校紛紛表示,「主題式課程所含括的內涵比預期豐富,對孩子而言,許多林鐵的知識與記憶都是片段的,大多是由長輩提及,當課堂學到的東西能和父母親的工作結合,不但是跨域學習,更串起生活脈絡,也重新認識了林鐵的歷史與家鄉文化」。

每天聽著火車的鳴笛聲,孩子的生活就在鐵道兩旁,如果孩子能對於自己家鄉環境更熟悉、更了解,就越能喚起孩子愛鄉、愛土的情懷,藉由這樣的課程將相關的文化、生態、產業發展整合後,更容易讓孩子對家鄉在地文化感到認同,未來可能因此注入新的創意,帶起自己家鄉的永續發展。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林鐵主題式教學方案計12所學校、約225位學生參與。

二、阿里山林鐵主題式教學第一階段成果影片(3分鐘精華版、20分鐘完整版)於官方粉絲頁發布,計有6萬人次觸及率;官方YOUTUBE計有598人次點閱率。

三、林鐵沿線學校,如林森國小、圓崇國小、十字國小及香林國小等陸續將林鐵主題式教學轉化設計,融入校本課程中執行。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