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永吉國小

跟著音樂去旅行


旋律優美的古典樂不只能用耳朵聆賞,還可以透過Cosplay的方式來感受,
過程中,無論是蒐集音樂家生平、編寫劇本、製作服裝道具等環節,
除了能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更創造了多元的學習樂趣。


當學思達教學法遇見主題式教學,教室更加不同凡響。今年4月,永吉國小五年一班導師林姿君帶領24位學生「跟著音樂去旅行」,短短一週14堂課,這個小小兵旅行團經歷了一場美好的音樂饗宴。

主題式教學融合學思達,開啟自主學習的鎖鑰
兩年多前,林姿君在遇到教學的困境時,巧遇學思達教學法,開始運用到自己班上:製作講義讓孩子自「學」、分組討論「思」考、上台表「達」,希望孩子能夠當自己的主人,拿回自己的學習主權,同時透過團隊合作,成績好的可以教成績差的,帶動課堂上的「客人」。

五年一班的學生,接觸學思達教學法雖然只有半年多的時間,但在這次的主題式教學中,孩子展現了自主學習的一面,不但主動要求更改音樂曲目、到圖書館借音樂家的課外書,更踴躍上台彩排成果表演、排隊等待接受記者訪問。

由水玉教育基金會藝術總監詹怡嘉規劃的「跟著音樂去旅行」主題課程,提供15首膾炙人口的古典音樂曲目,每首樂曲含7個以上不同版本的演奏參考連結,包括波蘭作曲家蕭邦的《離別曲》、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俄羅斯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大黃蜂的飛行》等。

林姿君提到,在展開主題課程的前一週,利用晨讀和午休時間在班上輪流播放15首經典音樂,並讓學生自行分成3人一組、推派組長。但在曲目的選擇上,有學生提議將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改成《給愛麗絲》,也有學生要求加入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隨著段考結束,林姿君每天利用國語、數學或綜合課,一週共14節課,帶著孩子認識、熟悉這些作曲家及音樂曲目,並於班網上提供網路連結及參考資料。電腦、音樂、社會、自然、英語等科任老師也協助進行融入或統整教學。

由於上課時間有限,主題課程進度十分緊湊。第一天介紹每位作曲家來自不同國家,上午蒐集統整各個國家的基本資料,下午就要發表報告,隔天搜尋整理作曲家的生平資料,準備以第一人稱介紹作曲家的故事(Cosplay),然後根據學習單提計劃書,決定表演的曲目和形式,之後便正式進行Cosplay、成果發表。

他們通常透過申請在教室使用一人一平板,或到電腦教室上網查詢資料,相當方便。「因為有學思達的訓練基礎,大部分學生對於蒐集和統整資料,都有一定的基本功,」林姿君認為,大家是學習共同體,習慣討論、分工、表達,有助於主題式教學的順利進行。

自由發想表演形式,創造豐富音樂體驗
在展演中,孩子發揮創意巧思,編寫故事劇本、製作服裝道具,有短文朗誦、樂器演奏、音樂劇及默劇等不同表演形式。永吉國小校長連世驊肯定孩子的付出及表現,學思達訓練孩子口語表達,音樂主題結合戲劇表演,則讓孩子獲得更多元的能力和樂趣。

到場參觀的家長也感到驚喜連連,因為不管道具、服裝或報告,孩子全都自己來,對翻轉教學帶給孩子的改變,表達極大的認同。

孩子在受訪時紛紛表示,藉由這次音樂主題課程,對於作曲家或音樂曲目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別是結合戲劇的表演形式,帶給他們非常不一樣的體驗。「下次還想做音樂主題,對象可以是周杰倫或五月天,」有同學這麼說。

林姿君發現,在音樂主題課程結束後,孩子的語文能力有進步,「閱讀理解、找重點、歸納整理的能力變強了。」

她同時建議,如果下次再操作同樣的主題式教學,可以考慮延長為兩週的課程,同樣運用大約15節課,但孩子有較充足的準備時間,這樣課程能夠更深入,展演也能更精緻,或者,期末考完的最後一週更適合進行,還可以邀請全學年或全校師生一同觀賞表演。


img
Copyright© 2021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